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校园频道近日联合进行了一项题为“你觉得大学生活有意思吗”的在线调查。在2451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35.4%的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没劲了”,如果再算上“偶尔感觉没劲”的人,比例高达80.1%。
读过大学的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刚入大学时候的“兴奋”会很快被大学的“枯燥”湮没。高中的学习压力暂时得以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事事、不知所措与对未来的迷茫。以至于大四还没到,许多学生就已经南下北上找工作,或是申请出国,或是打算考研,课堂变得越来越冷清,就是勉强来积学分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外面的考生千方百计想逃离升学指挥棒挤进来,里边的学子却早早地琢磨着逃出去。这种大学“围城”现象与其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必然趋势。
所谓功利,众所周知是一种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而之于高等教育,则是指高等教育一味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却有意无意地排斥对人性的拓展。有关部门曾下发文件称,就业不好的专业应该减招或者停止招生。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高等学校就设什么专业,高等教育的功利化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一来,小学教育围绕着中学教育展开,中学教育又受高考的指挥棒的引导,大学教育呢,说白了,除了少部分人深造以外,都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这种层层相关的“水纹”效应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机构都变成了一条流水生产线。功利主义一旦在高等教育中泛滥,不可避免会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一味注重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却荡然无存。
“大学生活的郁闷和彷徨是因为,我们只知道应该上大学而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的确。教育学家王欣曾对功利主义教育作过这样的评价,“功利教育”一味追求“有限目的”,只教“何以为生”,却放弃了对“为何而生”的思考,这样一来,教育不再是“使人之为人”,而成了“使人之为物”的教育。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发生的19岁女学生恶意窃信事件,无疑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一大“成果”。
大学“围城”现象,使得大学成了一个中转站,大学教育的这种工具理性又使得教育中的人文传统急剧流失。有的学生接受四年本科教育,所学到的除了“科学技术”以外,其他如人文意识、道德修养却丝毫没有进步。在他们本应该思考自己人生价值和进行人文修习的时间里,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这种教育手段和意识。大学四年因此变得空空落落,学生的价值理想、人文关怀也变得虚无缥缈。一旦生活和思考没有了追求的时候,他们所希望的,自然就是尽早离开这个地方,并期待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磨练自己。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只受到工具理性的训练,他们能很快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