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宝马车在中国人民大学撞倒一名女生,司机不但不道歉,态度还比较恶劣。
9月29日《新京报》为此刊发《宝马车与大学的精神“相撞”》,作者认为宝马车不仅仅撞了人,更与大学精神的梦想气质“相撞”,从而担心如果那些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者(“没出过校门”的在校大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外界对大学的敬畏与爱惜,则“不仅现在没有人尊重校园,将来也没有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将来的人’”。而这种危机来源于开着宝马等高档轿车,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的“高档”的人。
从这起事件,的确可以看出宝马车司机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人格分裂得多么严重。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因为这位司机没有随着自己经济财富的自然增长,相应地建构起精神财富所需的文明修养与道德法制内涵。但这毕竟只是孤例,不能因此就否定所有开着高档车进出大学的求学者深造的行为。我们提倡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观念正在得到普及,其中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回到大学校园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取得更高的文凭,获得更高的知识,以赢得更大的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这些人不免鱼龙混杂,但不能因此就将这一群体的重返校园行为全部否定。
其次,大学的精神气质并不是特别脆弱吧,怎能说有就有,说无就无?既然是精神气质,必然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并不是靠外在力量催发的。即使珍惜,也是由大学的主人特别是大学管理者自己去珍惜。近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利益刺激下,有些大学校园已经被管理者自己掐断了梦想的翅膀,宝马车主们“倨傲自满的态度”只是外在形式而已。外在的力量也许可以撞倒大学生的身体,但无法打倒他们对大学的梦想、对求知的渴望。至于一些高档车在大学里出入,作为现代开放式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也许早就见怪不怪了。倒是高档车在大学校园里急速行驶,应该受到校方的制约。因为人的生命和轿车相比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
目前,这起事故的最后处理后果还没有出来,驾车者的庐山真面目也无从知道。对此,即使肇事者就是所谓强势的重新返校深造者,大学的精神也不是外界的繁华所能强行掠走或撞击的。
毕竟,只有大学自己才是大学精神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