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技能型人才缺口超百万
省政协调研后认为政府应发挥社会力量放手职教
■前沿关注
本报记者 林亚茗 通讯员 王光飞 梅霭
核心提示
广东正朝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的目标迈进,这就需要大量技术劳动人才。如今,从新兴的IT产业到传统的机械行业,高质量的技工都是十分抢手。据分析,我省到明年技工需求达138万人以上,而省教育厅甚至预测缺口将超过400万人。其中,软件蓝领、数控加工、机械与焊接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缺口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培养劳动后备军的职业学校。而如今我省每年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到30万,供需差距巨大。今年6月末至9月,由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省民盟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围绕“关于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专题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本月10日,他们又举行座谈会进行了研讨。他们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政府的资源有限,而最大的潜力在于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办职校。
现有职校生供不应求
我省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已发展到964所,在校生118万人,基本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民办职业教育也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力量,相继涌现了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华立学院、肇庆科技学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办教育机构,民办高等与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有123所,民办专修学院53所。但这种规模仍远远未满足实际的需要。
据了解,在深圳市的92万技能型人才中,高、中级技工分别占总数的6%、21%,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中级技工的比例是35%、50%。另据省教育厅的调查,去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90%。即使是一次就业率,也高于高校毕业生。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对600所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这600所学校去年毕业生近14万人,截至去年9月,就业率(含升学率)达95.17%。其中,广东省化学工业学校、广州市交通运输中专、广东省供销学校等就业率在97%以上,广州市财政学校就业率高达99%,东莞理工学校的就业率连续4年高达100%。许多学生在实习期的月收入就有3000元以上,一点儿不亚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且,由于人才实在是不够分,有的外企一次就要上百人,于是有的企业就将部分下一年毕业的学生选请进厂,作预分配实习,有的还到外省职校“订单培养”技工。
地方财政投入逐年下降
但是,时至今日,职业教育仍未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畸重畸轻的现象非常明显。例如,省重点扶持的九所高校中没有一所是职业院校,普通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大于职业教育。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2002年,广东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均递增19.89%。但是,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见下表)对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地方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下降。
例如,揭阳市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由1996年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5%降到2001年的3%,潮州2001年为2%,比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8.4%还要低。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对技工教育的专项投入只有2600万元,除广州、深圳外,绝大多数市未将技工教育专项经费纳入预算。在德国培养一个一线技术工人要花去六七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而我国技工教育的经费捉襟见肘,致使现在许多技校的实训设备、仪器仪表以及实训用的原材料等缺口较大,严重地制约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被定为广州职业院校的龙头,但一年的财政拨款仅有1800万,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去借款。
这种现状与企业对大量职校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同时,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大,步伐缓慢。在体制、机制上,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分属行业、部门、企业、地方政府办学,管理弱化,统筹不力;没有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充分。
外省的民校气势大
省政协考察团还对江西、安徽和陕西的职教进行了专题的考察。这些市特别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发展得很快,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及其它不同经济成分创办职业学校,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
如安徽省有4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门办的4所,其它部门及民办的有37所;521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的196所;各类短期培训机构中,社会力量举办的已占主体。江西省有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民办高校46所,在校生8.7万人;全省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85所,在校生3.7万人;民办职业教育10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50余万名中、初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江西省还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国有和民营资产的界限,探索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坚持“大家办”职业教育的方针,实现政府、行业、企业、民办、国际合作五位一体的多元办学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和陕西省一样,机构改革中在教育部门保留了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促进了蓝天、航天等全国知名民办职业教育品牌的发展。
如江西省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民办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有19个民族的学生,甚至还有来自台湾、澳门等地的学生,2004年在校生达到3.2万人,现有502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69人和副教授161人,校园面积1841.5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资产价值9亿元人民币。毕业生实行多证书制度,即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驾驶证、学历证书等,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200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97%,列江西省普通高校就业率第一位。学校成立10年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近3万名。
相比之下,我省民办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得早,但仍然势单力薄,苦苦经营,发展得慢,至今仍未能做大做强。广东的职业学校中民办仅占1/7,而且规模也远不如外省。
职校应以民办为主
10月19日,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与省民盟联合举行了“关于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座谈会。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王则楚指出,职业教育是直接与人才市场相依靠的,政府不要包得太多,公办职校不要一味向上要钱,一味扩张,而挤占民校的发展空间。其实,职校的办学主要应依靠社会力量,而教学则根据市场要求,成绩要由人才市场检验。
来自教育界的专家认为: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职业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开发后的人力资源必须按市场机制才可以有效配置。对受教育者来说,它是为就业而进行的投资;对办教育者来说,它必须以就业的市场为导向。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要责任,应制定统筹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要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服务,不能把公办的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理念强加在民办职校身上,设置各种准入障碍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征地、贷款等方面对民办职业技术教育要给予与公办院校同样的政策支持,而在教育计划、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允许民办职业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
他们还提出,公办职业教育除培养师资的学校外,其余的逐步退出职业教育的竞争性领域。当前,可以采用出售国有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出让国有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股份、国有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委托经营(国有民营)等多种方式进行国有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改制;同时,将原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生均方式向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放教育卷,转而用就读方式对民办职业教育给予不低于原有投入水平的支持,并逐年有所提高;使职业教育在国家规定的水平内自主收费,吸引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职业教育。
要提出我省的整体劳动者素质,我省要尽快坚持和完善劳动准入制度。在有劳动准入要求的岗位,必须持证上岗,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来规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劳动准入资格证书的鉴定、考评与培训、教育分离,并使之逐步行业化、民营化,使准入制度成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深圳市计划在2010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8%,中等职中毕业生八成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成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委员们相信,如果我省民办职业教育在5年内有大发展,整个职业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才可能最终满足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