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ARS病毒来源于果子狸的研究结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再联想到以前大学生用硫酸泼熊的极端行为,我认为生态道德建设很迫切,生态道德教育要尽快进入校园,让孩子尽快学会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在日前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举办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和众多来自文学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建议,生态道德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展开,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关系的教育。现有的生态道德教育即使有也基本上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自觉地把其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从而引发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后果。
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著名生态作家徐刚认为,形成优秀的生态读本非常重要,如果把韩国人用粉条作牙签这类事例写入读本,对学生肯定有启迪。陶西平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应当系统化,要从提高认识、培养情感、规范行为和改进评价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实施体系。林业专家李树明认为,自然山水、动物、植物最能抓住童心,培养生态道德关键在成长期,早实施才能有实效。
许多专家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使生态教育进入学校。比如“生态学校”、“生态班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小卫士”等评选活动,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或林业部门的事,要推进自然与生态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课本,推动生态知识的普及,需要林业、宣传、教育、科协、共青团等部门的深入合作。
国家林业总局近日要求各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园区的优势,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要酌情减免门票,有条件的生态园区要完全免费向青少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