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两万多名研究生进入招聘会“血拼”,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使就业竞争加剧
进入11月,高校毕业生开始迎来就业高潮。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共有本专科(高职)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约15.5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万人,增幅25%.其中毕业研究生3.6万人,比今年增加9000人,增幅达到33%.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攀升使得研究生们开始在就业之中迎来比以往更大的竞争。
11月1 6、17日,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针对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需求举办了研究生专场双选会,打响了今年研究生招聘的第一枪。紧接着,21日由北京市人事局牵头的2005年北京地区研究生供需见面、双选会在北京农展馆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区的420多家单位提供了8776个用人岗位供研究生们选择。据主办方介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招聘会。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开始节节提高。在扩招的大好环境下取得读研机会的学生,如今又要面临比考研更为巨大的就业压力。

招聘会上,一名求职人身心疲惫地坐在桌子上看着他人投递简历,忙活了一天,他累了。本报记者刘新征摄
■求职者
并没有过多自降身价
现场回放: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很多研究生都在自嘲快变成了“低端产品”,但是真正愿意降低身价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
总部在深圳的一家电子企业的展台前,当招聘者询问一位男研究生对薪水的期望值时,那位男生回答道:“如果工作地点在深圳,我想至少要8000元。”招聘人员则笑着表示很难给出如此高的薪酬。
很多研究生们大多也抱着北京户口、3000元工资、较好福利的待遇底线不放。针对学生的观点,北京大学生之家职业指导师蒋爱丽表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增加,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研究生要依市定价,否则会有价无市。
求职者说(王海滨,中国政法大学同学):自己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投入大量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和本科就业的学生相比,用三年的清贫换来个人知识的提升,所以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此外,自己26岁的年纪面临结婚买房的压力更大,在大城市消费指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没有一定的薪酬保障根本难以生存。
对外地单位依然冷淡
现场回放:与北京市用人单位展台前的人山人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地用人单位展台前求职者却是寥寥无几。
记者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展台附近站了近10分钟,发现研究生们瞟了一眼单位名称,就匆匆地走向其他展台。而该单位的招聘者正悠闲地看着报纸。和这家院校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清华同方公司位于其他省市的分部,很多研究生在求职简历上明确标明只应聘位于北京的职位。
求职者说(伏同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研究生毕业了还不能留京,在同学中间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而且北京的发展机会确实要比外地多很多,从长远看,北京比其他地方更有吸引力。
今年中央和北京市的公务员招收社会在职人员时基本都要北京户口,我现在先找一个小单位,拿到北京户口工作两年以后,我完全可以以社会在职人员的身份考取中央和北京市的公务员,留北京也是给自己机遇啊。
求职针对性开始提高
现场回放: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王同学就只投了清华同方在内的三家IT企业,至于备受学生欢迎的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他一个都没有投。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和本科生参加招聘会带一堆简历,投一堆简历不同的是,研究生们大多随身携带的简历数目在5份左右,而投递的简历数目很多人甚至控制在2到3份。投递简历较少的同学中不乏专业热门,选择机会很多的学生。
求职者(小王,北理工学生):在参加招聘会之前,我给自己定的职业目标就是在知名IT公司中从事技术工作。政府、金融单位虽然好,但是自己所学的专业难以发挥到最高水准,将来专业能力提升的空间也有限。
■用人方
研究生的本科阶段被看重
现场回放:记者在最近举办的两场研究生招聘专场上发现,以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的金字招牌已经无法让用人单位信服他们的个人能力,有的用人单位在看毕业生履历表时会特别留意研究生本科时的就读学校。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在一流院校就读的毕业生,才会受到这些用人单位的青睐。
单位发言(中国宇航协会的相关招聘负责人):有的研究生本科期间就读的学校比较差,这些学生在本科期间知道自己的竞争力有限,很难进入理想的单位,因此他们把整个大学的时间都用来应付研究生考试。他们往往大学四年只背基本考研参考书籍,这样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顺利地考入了知名高校读研究生,但荒废了相关课程的学习,根基薄弱。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在扎实功底基础上,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而对课程更专、更精通的研究生。
用人单位更强调工作经验
现场回放:“好多心仪的单位都是要工作经验,可是我从本科生一直读到研究生,怎么可能有工作经验呢?”来自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的杨静芳一脸苦闷地向记者诉苦,“刚才我在某公司投简历时,招聘负责人只是象征性地和我聊聊,可是一位从事过两年会计工作的研究生投简历时,招聘人却和他聊了好久。我看刚才那份简历恐怕是没戏了。”
和杨静芳发出同样感叹的研究生并不在少数。而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也确实或明或暗地提出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的单位招聘负责人在和求职者交谈时,会刻意询问学生是否从事过与岗位有关的工作或者是项目开发,哪怕是相关的课题研究也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有些用人单位则会直接在岗位要求上标明最好有两年相关工作经验。
单位发言(王娟,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在目前的学历教育模式下,求职者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一纸文凭很难显现出来。尤其研究生不断扩招,毕业生质量相对下降以后,文凭和成绩单上记录的数字越来越难以打动用人单位的心。企业招聘研究生,除了看重他们的理论能力外,更看重的是他们的相关实践经历。研究生和导师一起做过课题,或者是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才能更好地证明他们有令企业满意的动手能力。
■风向标
文科岗位向理工科流动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很多文科生就业的传统岗位如今在逐渐远离文科生,相反,理工科毕业生则成为这些岗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比如,编辑、文案这些在大众眼中属于文科生传统实力范围的职位,包括中国宇航协会、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内的很多单位都要求应聘者为理工科背景。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的招聘简章上,计算机、信息等专业则排在中文、新闻专业之前,成为报社优先考虑的专业。对此,该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刘彩兰表示,编辑、记者包括文案在内的传统文科职位实际上在具体操作上比较容易上手,比如编辑的编版,技术性含量相对较低。相反,关于ERP、微软认证、网络构建等计算机和信息类的专业知识不是几个月的功夫就能学会的。而一个记者或者是编辑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很难找出好的选题进行策划。因此,求职者最好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很难胜任该职位的要求。
IT、机械人才需求大
来自北京市人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研究生供需见面、双选会”上8776个岗位涉及500多个专业,其中计算机以15%的人才需求量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其他电子类专业人才,需求比例为9.7%,机械类以6.5%的比例占据第三的位置。而且招聘单位包括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科学院等令诸多毕业生心仪的单位。据记者现场观察,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招聘单位情况大体上和人事局举办的招聘会情况相当。
文科专业就业机会少
与IT、机械人才需求旺盛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专业需求人数少之又少。需求量最大的财政金融专业仅占所有岗位数量的3.7%,排名第二的语言类专业(包括中文)仅占3.4%。文科专业需求量最大的两大专业岗位数之和还不及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一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张同学告诉记者,尽管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但是他浏览四个分馆用人单位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准备的简历也就投出去两份。主要原因在于几乎找不到需要他就读专业的岗位。
■现场花絮
单位“百里挑一”
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热门企业的招聘台前永远有一道“人墙”。“从开幕到下午3点结束,我们是一口气也没透”,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一位招聘负责人指着面前六大捆、每捆半米高的简历告诉记者,“今天招聘会来了两万多人,我们总共只有20多个职位,却收到了接近3000份简历,全是硕士和博士,现在研究生也要百里挑一啊。”
一小时扔出13份简历
张小姐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她一个小时中已经投了十三份简历,“虽然刚刚到11月底,但已有大批知名企业完成了招聘,所以我想趁着这次机会多发出一些简历,先投了再说。”
门口报贩“日进百金”
“机会就在眼前,1块钱买就业机会了,招聘会会刊……”。招聘会门口,处处可听见报贩们扯着嗓子吆喝,“人多的时候,卖个千把份的没什么问题,再加上会刊,一天赚上几百块是没问题的。”该报贩还称,从11月份开始,招聘会开始络绎不绝,这正好是他们发财的好机会。
本报记者刘勇
■记者观察
“专场”并不专
上周,农展馆举办的招聘会打出了研究生专场的旗号,但据记者观察,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也亮出了招聘本科生的招牌。来自北京市人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1日农展馆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中提供的8776个用人岗位中,本科生的需求比例高达16%。而记者对中央财经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采访中,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之所以不参加农展馆的招聘会,原因在于看到“研究生专场”的牌子就认为自己已经被拦在了门外。
无独有偶,16、17日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办的招聘会上,计算机报社等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的同时,也把一部分岗位提供给本科毕业生。然而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并没有发现一个本科生的身影。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相关招聘负责人介绍说,用人单位尽管是参加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但是会把所有的用人需求都公布出来,不会仅仅公布研究生用人需求。此时投简历的本科生只要符合要求,他们也会接纳。
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职业指导师韩老师也想告诉毕业生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的今天,应届大学毕业生们要多尝试,往往机会就在很多自己认为不存在,甚至不可能的地方。毕业生不要被某某专场招聘会蒙蔽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