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有关专家谈200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浙江日报 发表于: 2004-12-04 00:00 点击:
有关专家谈200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来源:浙江日报

 
  12月2日,浙江日报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邀请到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和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指点江山”。受邀的嘉宾是: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蒋文潮、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周加敏和副主任陈于杰。

  2005年我省就业市场现状

  ——今年浙江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是否理想?

  蒋文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人才市场供求双方都呈现出较强态势,进入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到市场求职的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6%。上半年的供需比例为3.7:1,比去年有所缓解。另一个现象是,民营企业成为最大的招聘方,所占比例非常大,机关事业单位和著名企业是求职者的首选。

  ——浙江目前最急需的是哪几类人?

  蒋文潮:从市场需求来看,排在前几位的专业是: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市场营销、计算机、国际贸易、文秘、机械设计、工民建、财会等。而排在求职岗位前几位的是:市场营销、机械制造、计算机、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文秘、会计、机械设计、工民建、电子工程、教育。供求双方稍微有所出入,但总体需求是吻合的。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增加了一场文科生专场,请问这个专业是按什么划分?

  陈于杰:我们基本上是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从大的学科门类来进行划分的。去年的六个专场有一部分专业没有包含进去,比如文科类、艺术类,还有部分理科专业。今年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办这个专场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也有信心办好。

  ——外省来的大学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是否需要入场券?

  周加敏:不需要,我们欢迎外省的毕业生来参与我们的就业竞争。

  大学生就业“怪现象”怎么看

  一是“考研热”:近几年出现的考研热与就业吃紧是否有关?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陈于杰: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主要出于两个因素:第一,目前就业比较困难,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于是升学代替就业。很多学生担心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寄希望于考研,觉得学历高了以后,竞争力也会增强;第二,居民生活条件普遍较好,有继续深造的经济实力。高校也积极动员学生考研,因为考研率的高低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应该说“考研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而毕业以后学生的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但从研究生的发展方向来看,他们就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据了解,到2006年浙江大学一个学校的硕士毕业生就达到三万人,增长幅度非常快。

  二是公务员热:眼下公务员招聘异常吃香。据说过几天又要开始新一轮公务员招考了,竞争势必更为激烈。

  蒋文潮: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人事部门每年都根据需求情况,拿出一部分指标和计划来招收应届毕业生。最近国家、中央机关的报考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省人事厅的计划,明年各级公务员联考工作也在组织当中。

  应该说,从毕业生当中招考公务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目前社会上也形成了报考公务员的热潮,这当中很多人是适合做公务员工作的,但我个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非要走公务员这条路。

  另外,公务员的招考工作既面向毕业生,也面向在职人员,机关也欢迎有实践经验的人。作为应届毕业生来说,不妨把就业的路考虑得更开阔一点,能考公务员当然好,考不上先从事其他工作,有机会还可以再去考。

  三是“已就业”毕业生充斥市场:每年招聘会上进场的求职大学生都超过教育厅公布的未就业大学生人数。招聘会上是否充斥所谓“已就业”毕业生?

  周加敏:招聘会上出现的这个情况,我认为是正常的。一是有很多省外的毕业生过来参加,二是因为招聘会提供很多岗位,毕业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而且现在是完全放开的,已经就业的想二次就业的话,我们也支持。在这个情况下,毕业生都积极地去人才市场寻找更好的岗位。

  毕业生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就业的压力也在增长。但由于浙江经济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态势,为我们毕业生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另外,灵活的就业形势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就业环境。

  四是一面当地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面每年还要到外省市去招人才:省人事厅现在仍还定期跑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招聘中高级人才,这会不会加剧本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蒋文潮:这不会对浙江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首先,我们每年到一些人才密集的大城市举办招聘会,主要是面向高层次人才。12月5日,我们即将在上海举行“沪浙高层次人才交流会”,对象也是高层次人才,其次,浙江的用人环境比较好,浙江已经成为一般人才的高地。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全国有20%的毕业生首选到浙江就业。

  本地大学生找工作存在误区,很多人不愿意到县和乡镇企业发展,只想呆在市区,就是没有工作也要呆在那里。而外地人来浙江工作就不那么“挑剔”,愿意到小地方就业,这对本地学生也能产生一种激励。同样地,到各地去招收高层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一项技术突破或带来了一些新项目,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就业机会。

  周加敏:互相交流是必然的,人才流动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一方面,可能有些企业需要的专业,是高校没有完全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招聘会上立即签约的往往是省外毕业生,这就促进我省毕业生不得不转变观念,积极地参与竞争。

  五是学非所用: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太考虑专业对口不对口,不一定学什么专业就得从事什么专业。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于杰:现在有的大学生就感觉到好象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到社会上以后有一些脱节,有些企业需要的东西,你在学校没有学过。这几年,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力求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六是“零工资就业”:现在就业形势很紧张,我的同学已经提出“不要工资,只要工作”。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周加敏:我们不提倡“零工资就业”,因为大学生也有自我价值,这种做法有些走极端。我主张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

  七是“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听有些学生无奈地说“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这是不是现实?应届毕业生中有多少这样的人?

  周加敏:这个心态我认为很好。就业是一个方面,同时也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因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理所当然比没有经过大学教育的人更有知识,更有文化,更具备创业的能力。社会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这几年情况一直有所发展。今年是将近300个,2003年大概是20多人,再往前更少,只有几个人。可见,创业的态势呈现出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这是一个好现象。与毕业生总量来比,这还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以后,这个量将进一步加大。

  八是“先就业后择业”:我本来相信这种说法的,可我的简历一递上去就退回来了:本公司反对“先就业后择业”,本公司不是试验田。这该怎么办?

  蒋文潮:“先就业后择业”是在一种很宽松的环境下提出来的,是一个政策性口号。对于个人来说,你在选择职业时要有灵活性,可以一次性择业,也可以先就业后择业,这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决定的。企业有这样的愿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

  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尽量从企业希望你长久干下去的角度考虑,心态会好一点。而企业也应该对毕业生有一种比较宽阔的胸襟,正确看待人才的流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几年正值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高峰期,今后几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仍将以较大幅度增长,就业压力将持续加大,毕业生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仍将持续存在,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二是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是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就业中的难点,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还没有正式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部分高校内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不够健全,人员少、投入少,难以开展正常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据初步统计,我省72所普通高校中,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有52所,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比例达到1∶500的有40所,就业经费达到学生学费1%的有50所。一些院校建校时间短,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由于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学校还不能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多方面的帮助和服务。

  四是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

  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