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教育评论

中国科学家为何离诺奖如此遥远?

重庆晨报 发表于: 2012-10-11 00:00 点击:

中国科学家为何离诺奖如此遥远?

2012年10月11日07:43 重庆晨报  我要参与(308)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再次花落我们的近邻日本———这已经是日本的第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大多是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们似乎离诺奖越来越远。

按理说,中国在读的博士生和已经培养出的博士的总数世界第一、教授和研究员的总数世界第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总数世界第一、院士的总数世界第一,几十年中应该至少有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而不应该讽刺性地始终“推光头”,明晃晃地刺眼。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众所周知,一些科学家一旦小有成绩,就会主动争取当领导干部,或者被安排担任领导干部,结果可想而知———要么就此荒废了科研,要么无法继续取得令人惊叹的进展,让人扼腕叹息。

相反,国外科学家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科学理想,而不是为了追求科学本身之外的物质好处和其他利益。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科学家不因外在的诱惑,而扰乱、中断,甚至荒废了自己的科研。毫无疑问,那些功利的科学家,很少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绩。事实上,许多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在获奖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获奖,获奖了也表现得很淡然。这种对科研的正确态度,促使科学家能做出真成绩。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伯特兰·格登教授就是很好的例子。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格登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科技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对科研课题与项目GDP政绩的疯狂追逐,让科学家疲于申请课题、项目,发表论文和论著,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兴趣和爱好进行科研,也无暇持续性地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科研要有创新,往往需要科学家长年累月地从事艰苦的、枯燥的研究,没有足够的研究时间,没有足够的研究自由,没有合理的研究评价,没有合理的打假制度,中国科学家如吃了催熟激素一样,看似成果年年大量增加,甚至论文和著作总数翻番,却没有多少有实质性的、能得到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学家获不了诺贝尔科学奖,显然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不及时修正,中国科学家们只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有趣现象是,为何中国人在中国国内获不了诺贝尔科学奖,而到了国外却能?比如,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钱永健、高锟。这足以说明,并不是中国人愚笨,智慧不如外国人,而是中国的科研环境、制度、保障、文化等阻碍了中国人取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唯有改变,中国科学家才能摆脱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的悖论。□胡乐乐(大学教师)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