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表明,近9成海外留学生有归国意愿,他们的理由很实际,“期待月薪一万以上。” 
  留学生争先恐后回国,表面上是件让人高兴的事。然而,仔细想一想,月薪万元以上,年薪就快接近两万美元了。拿这笔钱在中国生活,比拿五六万美元在美国生活恐怕 
还轻松。这样一来,事情好像就不乐观了。有数据表明,“海归”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的,只有57.5%.美国的大学生要是40%以上毕业半年后还无法就业,那恐怕全国都要沉浸在经济大萧条的恐慌之中了。可见,许多“海归”成了待业的“海带”,原因是“薪酬要求过高”、“个人能力问题”。 
  “海归”潮并不一定是好消息。“海归”刚学成就回国,在发达国家缺少工作经验,只是读几年书本,能有多大本领?作为“海不归”,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出来读书,头一两年常常是在过语言关。五年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有些长进。匆忙回国,等于浪费了在外面接受高水平训练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需要在发达国家有长期工作经验的“海归”,而且需要长期在外扎根的“海不归”。如果发展顺利,未来的中国就应该创自己的国际名牌,到发达国家建厂。那时,就需要一些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并且有一流经验和训练的“海不归”帮助打开局面。现在人都回来,到时候找谁去呢? 
  二十多年前的留学生,大多数在海外扎根。现在的留学生为什么不行?这是更让我们忧虑的问题。二十多年前的第一代留学生,常常是知青出身,快三十甚至三十以上才上大学、学外语。从教育条件上看,他们比现在这些留学生差多了。如果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新一代还比不上上山下乡的那一代,那恐怕就要省思我们的教育了。 
  看看上一代出国的境遇。许多人到了美国,兜里只有50美元。但那一代人的豪言是:连土插队都过来了,还怕洋插队吗?这些人更有创造性和背水一战的勇气。所以他们大多在国外站住了,成功了。现在的留学生呢?他们不少从小是被家长、老师过分保护的天之骄子,常常刚出来就买车。许多人虽然是名校毕业,但不要说在美国找到工作,就连试一下都不肯,丧失了基本的冒险精神。也难怪,回来的人中,正像调查显示的,只有两成多在创业。 
  这个时代奖励那些有创见、敢冒险的开拓者。出来留学的,按说是最敢冒险、最有创造精神的人。如果他们的“野性”被驯化,那么,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