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一个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对国家各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按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新形势而在不断力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适应群众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19%。但数据的背后,却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要冷静看待发达地区毛入学率的迅速攀升。从世纪范围看,人均GNP水平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关。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基础。而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增大过快,很有可能带来各种社会问题。
我国教育支出所占GDP比例较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而有限的国家投入又有失平衡,由于高校布局的差异和重点建设的差异,国家投入的主要流向是发达地区。因此,实际上,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和谐的。
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负担相对过重。发达地区学费一般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学生到发达地区就学则必须承担等额的学费。因此,由于地区间经济收入的差别,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也是失衡的。
国家投入流向发达地区的结果,为这些地区的适学人群创造了更多的和更优势的就学机会。例如,我国招生是按地区录取,户口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每年高考录取的分数线(尤其重点线)比其他地区要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上的“贫富悬殊”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据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它所反映的是相对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云南、贵州等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差距,凸显出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某种意义上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各族群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应与各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所谓族群则应是指区域人群。这既应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也是教育机会均等的衡量指标。假如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专指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众化、城市的大众化,自然非常乐观。然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全局,协调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事业发展,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以为经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创造更多教育机会,促进公平、和谐的教育为目标,调整以投入为主的教育资源的流向和科学配置,推进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