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论知识经济与高等院校创造性人才培养

本站原创 发表于: 2004-03-13 00:00 点击: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性是知识经济
的灵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是
知识和智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是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核心。劳动者的素质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键。创造能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科技人才在未来的经济、
科学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美国英才教育
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
未来。”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
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创造能力,
是科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
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
荣的意识;应该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
的想像力;应该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
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应该具有健全的体格,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
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一、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更新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素
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
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
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
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在内的
全面素质质量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教育思想中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的那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创造性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动力是人的创造精神。创造
精神常常表现为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鄙视
创造能力,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是教育生产流
水线产出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凡要标新立异,就成为次
品、等外品。只有当把创造精神放在生命意义的高度上,把创造力当做人
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才会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和考试训练的模式,培养
具有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创造性人才 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而学校实施教育的
途径是教学。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就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
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
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
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演
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
    日本就很明确地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十
分重要的内容。他们强调:教育方法应重视青少年的感觉、质疑、逻辑推
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
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
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
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特别是
并非显然的非常规性问题,且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是单一的。提出这种教学
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2.重视工程实践训练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需要。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
    4.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例如,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实习课和大作业;把学年论文、
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等等。当然,让
学生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更是直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5.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大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
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
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使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
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的。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
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
考,学会探索;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综合性作业等,
培养学生的科技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贯
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
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需要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着
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
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
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个性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充分
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个性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个性
发展有四方面的要求: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
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
造性得到有效发展。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
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
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
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
高级的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是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同时
也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
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教
学工作中,应正视个性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
有区别的教育,而且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克服那些
不良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对教育者而言是因材施教,对
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创造
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
    高等院校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主体意识。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
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
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也意味着
对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
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
    第二,培养独立人格。人的人格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
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是人的本质的多方面的规定之一。
    第三,发展个性才能。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还不具备现实条件的
目前历史阶段,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论对人的发展还是对
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最大
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学校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帮助学生在无数
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
路。
    四、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
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和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动力。这
样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育的效果,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
    2.鼓励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的设
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自
由联想或思维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
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系突然沟通成新的联系的表现。
    3.发展语言逻辑思维
    语言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律,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
合,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为
了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学会语言逻辑思维并使之得到发展,教师讲课要
严谨系统,合乎逻辑,力求做出逻辑思维的示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概念并运用原理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语
言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创造性活
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
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
判断、推理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
空间,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个科学理论、一项科学实验、一项工程
设计、一件技术产品等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且更为重
要的更为关键的是要求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不仅要有严密的抽象
思维,也要有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会运用收敛思维,而且善于运用发散
思维;不仅要有科学的逻辑性,也应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