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生天地

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该怎么改

新京报 发表于: 2004-12-20 00:00 点击:
新闻:学子之死拷问高校医疗体制

  据《新京报》12月14日报道,某大学学生张春鸣11月21日在昏迷中离开人世,年仅21岁。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他因腹泻至少4次到校医院看病,校医院诊断为肠炎并不同意其转院诊疗,他自费到北医三院确诊为肠癌晚期。张的去世在学校师生中引起震动。早在2001年11月9日,该大学一学生社团在校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校医院不满和觉得校医院医疗水平不好的比率均已超过半数。

  另据本报11月21日报道,今天的大学生公费医疗现状让人吃惊:很多大学的学生,每年公费医疗费用人均只有12块钱,甚至更少。“病不起”成为高校和学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观点:

  脆弱的链条一碰就断


  我国高校的医疗保障体制自建国初期一直延续至今,这套几乎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大学生普通疾病治疗水平极低,大重病和意外伤害则无力保障。高校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一条十分脆弱的链条,亟须找到出路。

  在人们传统观念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身体健康,发病几率小。中国高校医学保健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大学校医院院长刘绪成教授却指出,目前大学生大重病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首先,在高校里恶性肿瘤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仅以湖北大学为例,近3年来就有6个学生患上癌症,2个肝癌、2个肺癌、1个卵巢癌、1个血癌。其次,在武汉各所高校,进校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8%至10%,在校期间其中至少3%至5%由隐性转变为显性即变为乙型肝炎。如果按照普通疗法治疗乙肝,通常1年需要1万元。

  刘绪成严肃地指出,现在高校的医疗保障可以说是一条十分脆弱的链条,一碰就断。几个大重病学生就可能会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经费。而其他大部分学生所能享受的医疗保健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市场报

  大学生也应享受社会医保


  大学生医疗保障:靠政府,钱太少了;靠募捐,杯水车薪;靠商业保险,屡遭质疑;靠社保,又似乎太过遥远。武汉一所高校1年时间里出现13位身患重病的大学生,医疗费用都达10万元左右,而政府给学校的全部医疗拨款不到100万元。一个重病学生会花光全年级的医疗费用,而绝大部分大学生却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如今,几乎每所高校都被类似的问题困扰着。

  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王保真教授认为,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应当是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首先考虑是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在制度设计上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到大学生。其次是政府应当继续投入使大学生能够享受价格较为低廉的医疗福利,改变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投入标准。再次,建立起大学生医疗救助体制,将各种慈善、爱心捐款纳入其中,在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救助的同时也提供医疗保障。最后,引导学生加强保险意识,根据情况自行购买商业保险进行补充。今日早报

  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险要跟上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大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孙东东说,在国外大学,不存在校医院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的后勤完全是社会化的。

  “他们也有校医,”孙东东说。“但是他们校医主要的任务是防疫和一些最基本的保健。学生有病就像每一个公民一样去社会医院看。”他举了斯坦福大学的例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没有校医院,但学校周边整个社区服务都很完备,包括医院。大学旁边的医院收费,不会因为是大学生而有什么不同。至于学校则只管招生、学习和科研,学生生病不是学校需要管理的范围。

  孙东东表示:因为体制不同,目前中国高校的医疗还不能完全社会化。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高校社区服务要跟上,整个高校就是社区,周边应多些医疗点。二是社会保险机制要跟上,加强学生购买商业保险的意识。“就这一点,我认为我们一些民办高校已经走在了公办高校的前面,他们中间已经有学校主动动员学生买保险了。”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