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1月10日的《现代快报》上登了一则新闻:一个名牌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无视家里负债累累的情况,为了应酬而频繁地向家里要钱,当家里给他凑了30多万买房子之后,他居然还嫌少而对年迈的父亲说出“我一脚踩死你”的狠话。面对这样不孝的儿子,老父亲深深的不解:“为保证孩子学习,我们勤劳俭朴,从不要孩子端茶送水,帮忙干活。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做错了什么?”
近日,我校(注:西华大学)新闻中心对100多名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涉及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谁主动、通话时间、写信频率、写信内容、是否记得父母生日以及自己眼中的父母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大学生完全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亲情观念亟待提高。
调查结论:亲情在淡漠
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仅8%的学生还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15%,有43%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只有22%的学生会经常给父母送礼物;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只有28%的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而68%的学生选择朋友为倾诉对象。
“你每周和父母通话几次?”“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记得给他们打电话?”“你多久给父母写一次信?”。面对八大亲情提问,不少大学生反省:现在交通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但情感上却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亲情观念也越来越淡薄。
学生反省:最感激是父母
接受调查的大三女生小易表示,很多时候,心里还是非常牵挂父母,但实际情况却是父母主动给她打电话,她才把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一下。小易感慨,对父母的爱不应该放在心里,而是要行动:“比如亲笔给父母写封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即使是一件微薄的礼物或一个深情的拥抱,都一定会让父母感到欣慰的。”一名大二的男生认为,很多时候自己喜欢和朋友倾诉烦恼,不愿意惊扰父母,让父母操心,和父母的沟通就越来越少了。在电话中,许多人选择和父母谈论生活上的事,给父母讲讲在大学里发生的新鲜事,报报平安;问候一下父母的身体,家里的近况。为了不让家长担心,对于学习工作上的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
能环学院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每次一回家,父母总会让自己吃最好的,生怕在外面营养不良,特地给儿女补充营养。机械学院的小吴则告诉了记者父母最让他难忘的故事。在他上初中的时候,高烧40度,整个人昏迷了六天六夜,他的妈妈却一夜没合眼地陪在他身边,焦急地等待着他醒来;读小学时,他和同学打架结果父亲被老师叫到学校,他原来以为父亲会痛打他一顿,结果父亲没有,只说了四个字:“改正,忘记”。每次想起来这些,他的心中洋溢着感激。
父母心声:付出不求回报
一位学生的父亲就调查说出了他自己的感想:孩子长大了,变得懂事了,不需要我们太操心,孩子现在在大学中继续深造,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也很辛苦,只要孩子能在人生的正轨上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们做父母的就放心了。这位父亲说,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只要孩子能偶尔写封信,打个电话,就非常满足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编后:
谁没有父母?谁又不曾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小时候,一次责骂,一顿痛打,都是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长大后,一句问候,一个电话,都是爱的延续与升华。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全心全意。他们总是用自己那朴实的双手为儿女撑起一片蓝天,哪怕有千难万险,也默默承受。友情、爱情,我们百般珍惜,面对亲情的“拷问”,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拿起你的手机,拨通那熟悉的电话号码,道出你最衷心的感激。即使没有千言万语,却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握住你的钢笔,欢快地跳跃在那网格上,书写心中那酝酿已久的亲情。哪怕只有寥寥数语,依然情真意切,暖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