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的清净的校园里,一个穿着普通、身材清瘦的男生朝我们慢慢地走来,轻声细语地打着招呼,十分腼腆的笑着:“这可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呢!”我不禁惊讶,朋友所说的那个生活理性、意志坚强的同学就是对面的他吗?
拮据的生活
韩如说他希望将来能做一个富翁。“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贫穷太可怕了,我想将来为贫苦的人们多做些事情。”
韩如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务农,父亲在一家小厂做工,为供养他上学,不知流了多少泪、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1年,韩如考上了徐州师范大学。来徐州的时候,他带来了家里的所有积蓄——6500元钱。交完6016元的学费,已所剩无几。那一年,韩如见到老乡的第一句话就是——喂,帮我找份活儿吧,干什么都成!
提及离家来校的情景,韩如这个在父母眼中坚强的孩子还是流下了泪水。“第一次离开父母,爸妈都在默默地流泪。好久,只有妈说了一句话——娃儿,咱们没钱,别去上了,这哪是上学,是去受苦呀!”
临走时,他这样安慰母亲——“不要担心,我可以养活自己的!”
打工的岁月
后来的事实证明,韩如真得养活了自己。
“我感谢贫穷,是贫穷给了我无限的力量。”韩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散发家教传单:每到中午,骑着自行车,在徐州各个学校的大门前辗转,有时来不及吃饭,腿疼的要命,可为了挣那十几元钱,他还是硬坚持下来了。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韩如找到了第一份家教。教一个初中生,每小时8元钱。当时的韩如可乐坏了,这对于他来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一个下午就可以拿到20元,这可是母亲劳作几天的收入啊!对于来之不易的机会,韩如特别珍惜。无论刮风下雨、冰雪寒天,从没有缺过课。
为了多挣些钱补贴学费,去年暑假韩如没有回家,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当别的同学坐在舒适的环境里享受父母的关爱时,韩如却在烈日炎炎下骑着破车穿梭于徐州的大街小巷。
与其说韩如会挣钱,还不如说韩如会省钱。
作为大学生的韩如依然独身一人,不会聊天,不会打游戏,更不会抽烟喝酒。有时候,他也会感到苦恼孤独,也想上上网,可一想到那昂贵的上网费,他就退缩了:下一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怎么能够上网呢?
为了省下那每次一元的公交车费,他跑遍了徐州的所有旧货市场。最后以60元的价格买下了现在的那辆旧车。“这辆车记载了我的一段历史,无论以后是好是坏,我都不会把它丢下。”韩如说的非常动情。
有些同学说他是在机械式的生活,他从不理会,依然忙着他的事情。他说他喜欢这样忙碌,怕自己停下来——只要停下来,就会馅进自己制造的情绪里走不出来,那将是最痛苦的事情。
谈到学习,韩如尽管忙着打工,可在第一年里还是获得了奖学金。别人的奖学金大都用来请客吃饭了,而韩如却把它寄回了家。他说获奖通知单就压在桌子上面的玻璃底下,父亲说一看到它就看到了希望。
韩如有自己的业余爱好,用他的话说是制造文字垃圾。在打工学习的空余时间里,他总是忙着写作,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他会忘记一切贫穷和烦恼,那种感觉对于他来说是无以伦比的。写作要耐得住孤独。韩如忍住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万余字的文章,还被评为了校大学生优秀通讯员。
孤独的日子
韩如穿的是廉价的衣服,没有丝毫的现代气息。一双鞋补了好几次了,仍然舍不得丢,书包依然是中学时候的布包。正因为如此,却招来了同学、朋友的不理解,说他摆酷、喜欢标新立异。
“有一次和同学一块洗澡,他们都买了搓背,而只有我没有买。一位同学出于热情或许说是同情,一再邀请我一起搓背,我都推辞了。因为我知道,即使是别人请我,不还是要欠别人一份人情?”这样几次下来,同学们对他的看法变了。他们说他高傲、不合群、不懂交际;也有人说他爱才如命。时间长了,他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了。
自卑的心灵
“贫穷的打击,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物质的差异可以改善,可心灵的自卑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韩如是流着泪说这句话的。
“那次父亲来看我,到徐州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学校的食堂早已关门。我随父亲到校外的一家饭店吃饭。正好有一位熟知的女生也在那儿陪父亲吃饭。对面的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肴,而我们只要了两碗拉面。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不敢抬头,直到付钱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位女生已帮我付过了。父亲看出了我情绪的变化,于第二天清早就回家了。送父亲走后,我一个人回到宿舍,趁同学不在,我关了门,嚎啕大哭。我知道我对不起父亲,我怕伤害了父亲的心,可最终还是伤害了。这一切又原于什么?——贫穷,是贫穷让我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不敢同别人说话,因为我怕涉及生活的话题。我不敢看到同学的眼睛, 因为我知道不管是嘲笑还是打击,他都会戳穿我内心的某些东西。有时候,我觉得这社会也太不公平。我不相信命运,可我又确确实实地感到一种神灵的存在。”
“我觉得我生活的特别虚伪,没有任何真实可言。我渴望幸福、渴望坦然,也许我的表面是这样,可我的内心却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失落。”这句话说来简单,可坐起来非常困难。
现实的自己
韩如有很多梦想。虽然现在很贫穷,他还是计划着用不多的大学时间去一次上海,爬一次黄山。
韩如今年大二,离毕业还有两年,摆在他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他说他现在面临的困难有两个:一是下学年的学费。二是外语四级。上次的外语成绩实在太差了,这让他情绪低落了好长时间。
当我们问起韩如怎样看待自己时,他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说了一句话——自卑和自信同在!自卑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信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最后我们提出抽时间到他家里去看看,他非常乐意的答应了。他说为了节省十元钱的车费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非常想念家里的父母亲人。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虽然我们聊了很多,对于他仍保留着很多的神秘。同他的谈话,有一种压抑,但就是在这种压抑中,我才真正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勇气!
(因涉及一些心理问题,应其本人要求,文章中的韩如是其化名。)
后记:
一些人根据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出身门第,把大学生分为“五大部落”:最有钱的大副之家,其次是小康之家,中等的是书香门第、工薪阶层,能满足温饱需要的是困难生,饿着肚子上课的是特困生。而我们采访的韩如就属于第四阶层。在大学里,能像韩如这样积极生活的学生也许不多,但具有韩如心理现象的人却不在少数。要克服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韩如的个人问题,更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
我有一种梦想:愿贫穷不是错误,愿我们都能敞开心扉,坦诚相对!
配发评论 作者:叶炜
负重双肩撑起的是希望
1998年,《中国作家》以特刊形式推出了作家何建明的记实文学《落泪是金》,这部作品对全国部分高校里的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感人至深的扫描。《落泪是金》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受到普遍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特困生现象,特别是高校招生并轨以后,特困生问题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对特困生自身而言,如何才能正视特困,走出特困?对高校而言,如何才能帮助特困生渡过难关,使之不因特困而辍学?
国家教育部曾经响亮的提出:不能让一名困难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大学!全国各省有关部门也纷纷表示:不让一名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清华大学,这所老牌名校首开先例,为贫困大学生开设了扶贫助学的“绿色通道”,减免学杂费,补发奖学金。随即,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向贫困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提供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外,还推出了低息贷款政策。
实际上,贫困生问题在高校早就存在,特别是从1996年教育招生实行并轨以来,贫困生问题一直是高校的一大问题。目前,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主要由减免学费、发放补助金、勤工俭学三种方式。我们看到,学校已经为贫困生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只能解决贫困生物质上的贫困,高校贫困生精神上的贫困却依然相当程度上存在着。
有一个发生在高校里的真实故事。差不多每天傍晚,在学生们吃完饭纷纷离去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同学偷偷的将其他同学吃剩的馒头拾起,蘸着剩菜汤吃起来。一天、两天,一次、两次,这种情形被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落泪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在另一个傍晚,工作人员告诉那个学生,你早些来,我们给你准备了菜和馒头,不要钱!可是,那位同学没有来。又一个下午,食堂工作人员再次重复了那句话,并且说如果你觉得这样不好,可以帮我们涮涮碟子洗洗碗筷,这也算是劳动换来的嘛。那位同学终于心动了,他克服了自卑心理。
很难说贫困生有一点自卑心理就是不正常的,这大概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贫困,更严重的精神贫困是精神上的麻木。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例:有的贫困生拿了助学金首先做的是叫上几个朋友去“搓”一顿,而不是拿着这些钱去干他们应该干的事情。在采访中,一位同学这样告诉笔者:我发现有一些接受特困补助的学生显得特别“骄傲”,出手也十分阔绰,并且生活中挑三拣四。可见,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比物质上的贫困容易,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相当辣手的问题。除了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有贫困生自己来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贫困生要战胜精神贫困首先要战胜自己!贫困,当你处理好时,他是动力;处理不好时,他便成了压力。能够承认贫困、面对贫困、战胜贫困需要的就不单单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毅力!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也有一些贫困生在许多活动中能够脱影而出,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做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身任性,增益起其所不能。这正是贫困带给人生的积极意义。不管怎么说,负重的双肩撑起的应该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