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名师该由谁“认可”

南方周末 发表于: 2004-03-13 00:00 点击:

 


  南京大学年末有一项活动,由大学生评选“最喜爱的老师”。结果,3位由教育部认定的“2003年全国名师”竟然没有一人当选。《金陵晚报》有消息说,“南大学生评选自己喜爱的老师,不仅在江苏,在全国也是首例。学校这次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获奖的15位老师,都是学生选出的,学校没有任何干预。”记者在这篇报道的最后说:“名师落选至
少说明,不管你学术水平有多高,如果在学生身上不用心,或者和学生接触得不多,照样不被学生认可。”

  我不反对学生举行评选自己“最喜爱的老师”这样的活动。但是我不赞成把名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扯在一起,更不赞成落选就等于“不被学生认可”这种观点。学生喜爱什么老师,不喜爱什么老师,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老师既可以把这种信息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一种参考,也可以付之一笑我行我素。换言之,对这种评选应当具有一种平常心。就是当选上学生最不喜爱的老师,也不等于这个老师就真的一无是处,只不过说明选他的同学都不喜爱他罢了。“名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却不是一回事。“名师”的确认与否,不是学生喜爱不喜爱这么简单,两者不应该随便扯在一起。“名师”能够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当然更好,不能入选,并不影响他依然是个“名师”。

  “名师”应该由谁说了算?不客气地说,应该由他所具备的学问说了算。中央电视台“大家”节目采访谈家桢的对话,就是证明。谈家桢坚持真理,苏联专家不喜欢他,而且给他乱扣帽子;自己的女儿也不喜欢他,而且跟他“划清界限”。学校只好不让他教遗传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中国遗传学泰斗的地位。马寅初的事迹,也是证明。马寅初当年旗帜鲜明地提出“新人口论”,主张节制生育,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结果被人扣上“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大帽子。如果让学生评选,恐怕很可能当选“最不喜爱的老师”。岂止是“最不喜爱”,就是评一个“最痛恨的老师”恐怕也很够格。结果,错批一人,误增数亿。所以,喜爱不喜爱,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有时候很靠不住。作为一个教师,能够被学生喜爱当然是一种幸福,却并不能作为说明他“传道、授业、解惑”水平的主要证据。吴虞日记说,他自己在北大上课,教室里开始来二十余人,到下课时只剩三人。吴虞日记还说,周作人的日文小说课,学生只有二三人;黄节、马叙伦上课,学生不过六七人。如果今天参选,这些当时的名师恐怕十有八九都要名落孙山。俗话说,麻油青菜,各有所爱。从美学观点看,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可能同时被所有学生都喜爱;即使喜欢的同学比较多,喜欢的程度也不会相同。这才符合实际。从某种角度看,“名师”如果由学生说了算,也不能只看眼前的学生所说的意见,至少应当把他从前所教的学生以及今后所教的学生的意见,一起综合起来看。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位老师名曰吴天石,是一位受人景仰的名师。可是1966年浩劫之中他被自己的学生批斗而死。当时学生不喜欢他可谓极矣。多年以后,当我读到当年的学子、今天的博导何永康老师怀念吴天石先生的文章时,那种深情、那种敬爱,让我这个普通的读者跟着他一字一泪。盖棺论定,名师的风骨和学问,名师的师德和尊严,那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学生一时的喜欢不喜欢,何足道哉!

  实事求是地说,“名师”是否是名副其实,主要是由历史说了算。能不能“被学生认可”,也主要是由历史说了算。现在有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倾向,认为老师好不好,要由学生说了算。看起来似乎民主得很,其实从根本弄错了师生关系,或者说颠倒了师生关系。学生要是具备了客观评价老师的能力,学生就变成老师的老师了。学生将来也许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可是在他们当学生的时候还不行。东北有学校竟然规定,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合格,老师就会在三天之内被“罢免”。玩笑竟然开到这种程度,我很怀疑制定这种“规定”的人本身是否懂得教育规律。学校不是菜市场,老师不是家庭主妇抓到塑料口袋里的菜。老师好不好,不是菜市场里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这种不负责任的倾向,人们似曾相识。这种倾向的危害,从1960年代过来的人应当不会忘记。真正关心教育的人,是决不会赞成这种倾向再度蔓延的。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