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展望2004年高等教育走势

本站原创 发表于: 2004-03-13 00:00 点击: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靳诺:思政工作要有时效性和吸引力   

  加强高校党建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是教育部今年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怎样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记者走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靳诺。   

  问:在2004年如何使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政司总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样的?   

  答:社政司2004年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着力于深入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两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推进教育出版电视工作的改革发展;建立健全维护高校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问:只有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社政司今年在这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   

  答:首先,党建工作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为重点,推动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开展高校党建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主题,筹备召开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调研。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继续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研制印发《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举办“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利用新中国成立55周年等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节庆日、重大事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国示范性网站的建设;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年要加快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量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心理阳光工程”,组织编写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读本,指导部直属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部直属高校秋季入学新生中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深入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今年要召开全国普通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研讨会,举办“全国普通高校‘两课’骨干教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继续开展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工作;加强高校“两课”教材体系建设。组织修订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及成人高校“两课”示范教材,形成贯穿高等教育各类别、多层次的,全面体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加强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高校“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普通高校“两课”教师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两课”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及“两课”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开展高校“两课”优秀单位创建工作。   

  问:今年社政司将如何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答:全面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工作包括:成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我们结合将在近期召开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同时召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确定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课题;今年要对第二、三、四批共9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评估;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精品奖励计划。修订《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将学术精品纳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设立若干项学术精品特等奖,重奖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研究成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启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个基础研究资料库、10个应用研究数据库招投标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建设工作。探索建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评估、成果鉴定等工作的中介机构。   

  此外,我们今年的工作还有积极推进教育出版与教育电视的改革与发展,包括:按照中央精神,指导五家拟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内涵式发展出版专业集团试点单位进行改革方案的实施;分类指导不同类型出版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继续探索高校出版社专业纵向联合、合作途径;配合新闻出版总署做好“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评奖活动;加强教育电视台内部改革。   

  进一步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积极探索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认真做好建立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工作;针对维护稳定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涉及维护稳定各项工作的协调和领导;推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紧密结合。认真做好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教育系统渗透的工作;健全和完善教育电视台安全播出机制。(记者 黄文)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科技创新 促研究型大学形成   

  问:加强战略研究,完善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在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包括建立创新评估体系,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2004年,我们要完成《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相关内容的起草,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围绕规划的制定和计划的实施,勇于探索,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优势,又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既有利于调动全体师生科技创新积极性,又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聚集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   

  在建立科技创新评估评价体系方面,将加强分类指导与管理。草拟印发《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高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出台《教育部关于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考核验收指标体系。根据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推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对各种科技创新基地进行专项评估。   

  问: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科技司有哪些举措?   

  答: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国家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985”计划的实施,教育部科技司将做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工作;加强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推进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启动新建一批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并完成高校工程中心总体布局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会同科技部,对第二批启动建设尚未验收的大学科技园进行验收,启动第三批大学科技园建设。   

  我们还将组织高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对高校科研优秀领域,我们将有重点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做好项目培育、整合和协调工作,并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和专家顾问组的联系与沟通。在集中体现高校集成优势的重大技术发展方向,组织若干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年度项目申请指南,使高校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科技司将组织专家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大技术瓶颈,调动高校的积极性,组织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同科技部的沟通,争取滚动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加强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方面的调研,积极组织有相当基础且产业化前期工作出色的高等学校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国家高技术产业年度计划重大专项和项目实施建议,把高校的优秀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规范高校科技产业方面,会有哪些针对性强的措施?   

  答: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源头作用,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合作创新的新的运行机制,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推广,推动地方高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优势,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开创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我们还将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合作开发、转化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推动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科技产业方面,我们将会同科技发展中心,总结北大、清华两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的经验,认真研究并加以推广,进一步推进和扩大高校校办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试点工作。加强对高等学校企业的规范管理,适时出台《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用以规范学校、院系和校办企业之间的资产及责权利关系,明确相应的收益分配原则,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支持其发展。科技司将和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加强高校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结合,推动高校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建立健全科技产业的外部环境和体制。   

  另外,在推动高校国防科技工作方面,要健全高等学校国防科研管理机构,研讨国防研究院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逐步在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建立国防研究院。完善政策环境建设,继续推动200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校国防科技工作的四个文件和办法的深入实施。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力。建立教育部所属的国防重点实验室和军工科研生产基地;支持与军工单位共建一批科研生产基地。挖掘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增强与行业竞争的能力。
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好西部大学校园网项目收尾工作。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DRID、以及CERNET“十五”21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推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在教育政务信息化方面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另外,我们还将会同相关部委和部分相关司局,加大教育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力度,增强抵御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的能力,确保教育系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记者 黄蔚)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问:教师教育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答: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六大转变:一是从独立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的前提下,教师来源多元化。二是从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推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衔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三是从定向性向非定向性转变,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以教师专业化为指向,以实施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为载体和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型和教师教育一体化。为有志于从教者提供教师资格证书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探索学科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同步加强,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四是从传统师范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师教育制度转变,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行教师“培训券”制度,保障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五是从传统内容模式向现代教师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下决心改革师范专业“老三门”传统课程,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教育教学新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六是从传统手段向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变,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问:去年9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今年将如何实施和推进这个计划呢?   

  答:全国教师网联计划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效益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抓手。既是一个平台计划,又是一个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正如周济部长所说,教师网联启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任务很艰巨。今年我们将按照“三步走”的既定方针,抓紧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工作,从速推进教师网联实施方案的落实。指导、支持教师网联门户网站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区域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网联运行机制,推动教师网联的标准体系、管理规范的建设;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加强部门间配合协调,为教师网联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环境、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充分依靠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协调、配合与全力以赴的支持,充分发挥省属师范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作用;在教师网联计划框架下,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五年计划”,大规模、高效益、高水平地培训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推动省市两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全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整体素质。   

  问:除了实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外,今年还有哪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答:筹备召开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次会议是为了深入总结和研究我国教师教育的经验,比较研究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确定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整体思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将教师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将是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围绕会议的筹备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积极组织教师教育创新项目试点。将研究起草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形成供决策咨询的研究报告。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鉴定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形成教师教育的标准体系,建立教师教育监管制度。   

  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重点支持建设师范大学,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鼓励非师范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促进教师教育多元化;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师范院校的联合整合,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将教师教育事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探索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和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建立一批“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实施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教师培养的多种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分离,探索实施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承担高水平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根据当前高中教师需求情况,从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到农村高中任教或实习支教,通过在职研究生或在校培养的方式,进行教育硕士教育,为农村高中培养一批具有教育硕士学位并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师。   

  此外,我们还要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顺利推进新课改提供师资保证。继续组织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继续组织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教师进行新课程研修,组织高中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师范院校教学管理者国家级研修。对进入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问:在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答: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的实施给我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旧的分工和体制阻隔,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培训不再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因为不了解中小学,还承担不了教师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在院校调整中,在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十分强调大学的分类和层次定位。对于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来说,教师教育既是特色,又是优势,也是一份历史责任。事实上,放弃教师教育也就丢掉了特色,丢掉了特色也就失去了优势,失去了一块巨大的资源和市场。一句话,中国不缺一个一般的综合大学,而缺的是真正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的综合大学。(本报记者 黄文)

  教育部2004年度工作要点(摘编)   

  ●启动实施“高校‘两课’建设计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维护高校稳定。   

  ●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加大发展工作力度,提高发展工作质量。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为主题,召开“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   

  ●坚持健康第一,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和反毒品教育。继续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及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   

  ●大力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启动“985工程”二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二期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兴建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中心,加强和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专利申请和转化。   

  ●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的扶持培养。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研究生招生与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制。   

  ●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校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继续推进高校收费改革。   

  加强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大力做好助学贷款工作,建立和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   

  ●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做好200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建设和用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监测,健全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   

  ●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继续发挥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强高等学校共建工作,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和优化发展。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建设以师范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沟通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