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心灵交融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4-03-31 00:00 点击:
课堂中的心灵交融 |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
|
教师如何设计出优质的课程方案和教材,并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获得成长,使教师自身也获得发展呢?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下简称课堂心理辅导),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课堂心理辅导的关注点 课堂心理辅导关注的焦点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与精神层面活动。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许多材料表明,不少学生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是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一部分教师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成的(有人称之为师源性心理问题)。可见要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健康的教师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 如何关注师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活动?如何让教师积极的人格力量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这就需要认识、理解和建构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情感、动机、态度、价值信念,以及人际互动环境等。这些问题恰恰是课堂心理辅导所关心的领域,它既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又能够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心理辅导是实现有意义的课堂改革的重要途径。 课堂心理辅导的实施重点 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师生积极的心理和精神活动,注重人文关怀,从生命的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从这点出发,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有: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和积极的人性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多元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有序的课堂管理、和谐的课堂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等等。 在上述课堂教学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中,我以为有四项尤为重要。 读懂“天生我才必有用” 积极的人性观,要求教师用积极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童年是生命旅程的开始,而不是比赛的终点。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教育和辅导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学习心态包括自我意识、动机、情感与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它既有心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这是过去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的领域。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紧密相联,构成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用割裂的眼光,把人的生命活动肢解得支离破碎。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曾经对上海市72位校长和720名教师作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学校学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56%的校长和48%的教师认为是厌学。而只有5%的校长和10%的教师认为是违纪。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有升学的压力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原因,从中观层面看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从微观层面看有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等。课堂中的动机激发主要针对后两种情况。 课堂学习动机激发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这点出发,我们提倡以内部动机激发为主、外部动机激发为辅。因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具有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我们的教师比较长于外部动机激发,而疏于内部动机激发。内在动力与信念,是有意义课堂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取得体面的分数,而却丧失了求知的兴趣,试问这样的分数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四中最近在探索课堂中的动机激励,提出“共建自信于课堂”,笔者非常赞同,因为它不仅让学生自信,还让教师自信。在具体操作中,该校开展“表扬单”、“进步卡”活动,很受师生欢迎。学校要求教师填写的表扬单必须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有一位学生收到这样一张表扬单,“你每天做广播操总是很认真,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希望继续保持。”虽然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但让该生深受感动,他写道:“我十分吃惊,老师竟然连这点小事都看在眼里,这张表扬单是真真切切地在我手上,并不是说说而已,原来老师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我们……心里不知不觉涌上一股暖流。”教师通过写表扬单活动,发现了学生许多闪光点,教育观念也渐渐地得到改变。有位教师说,表扬单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不仅让学生变得自信起来,也让老师变得自信起来。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善于学习的人会落伍。而有效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建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有一种误区,即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学习方式,以为倡导探究性学习,就可以不要接受式学习。事实上,基础教育的大部分课程是需要接受式学习,没有接受式学习,学生怎么能够传承几千年人类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反对的是被动的、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接受式学习,而需要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在课堂不外乎是通过学习获得两种知识经验,即间接知识经验和直接知识经验,间接知识经验主要可以通过有意义接受式学习获得,直接知识经验主要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获得。因此,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讲授的教师就将受到现代课堂的严峻挑战。 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本质上就是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和谐的课堂文化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民主师生关系的的基本原则。 学会倾听是掌握理解的一把钥匙。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