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改革:力促毕业生全面就业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4-04-02 00:00 点击:
    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进一步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标责任明确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全力建设和用好“就业网”,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以及相应的就业状况监测制度。

  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

  切实将高等学校布局、发展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评估、经费投入等方面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使80%以上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推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使培养培训与定向定岗就业紧密相连。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的转变。采取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破解就业难题的行动指南——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转正式启动,它绘就了我国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

  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作为六项重大工程之一,被正式提出。如何理解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怎样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问:如何认识促进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优质劳动资源。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落实国家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实现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问:为什么要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答:2002年至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两个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形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框架和新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推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对毕业生实行“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和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因此,必须有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为了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落实“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必须消除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

  问:为什么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

  答: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散、就业方式落后、就业效率低下的状况,消除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各行业、各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共享,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人才市场。推动三大市场的相互贯通,可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同时有利于把毕业生就业市场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促进各类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问: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其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教育部于去年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各地、各高校也按要求加快了建网进度。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已与有关部门的就业网、全国21家省级毕业生就业网、62家直属高校和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130家社会人才网建立了链接。教育部将继续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使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现代网络为依托,形成中央、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平台,同时以此为依托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监测网络,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问: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及自主创业,其主要政策有哪些?

  答:主要政策有以下几项:

  一是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招募大学毕业生到西部贫苦地区支农、支教、支医、扶贫。服务期间国家发给一定的生活补助,服务期满后自主择业,对考研或考公务员者,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要求地方因地制宜,出台本地的毕业生服务贫困地区计划。

  二是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市、县、乡级机关录用公务员,要严格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要求各地各部门对近年来违规进人情况进行清理,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推动有关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疏通高校毕业生到不同所有制单位、部门、地区的就业渠道,完善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以下城市切实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有条件的直辖市逐步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的政策。

  四是积极鼓励并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各级政府设立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也应用于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兴办企业申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

  五是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问: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当前有哪些主要工作要做?

  答:为配合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合理就业,教育部已与有关部门共同启动和实施了9项工程。这些工程包括: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程、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服务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村有大学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院长(书记)培训计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计划、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程、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和人才储备计划。

  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在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地、各高校,各地、各高校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力度,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突出重要的议事日程。

  抓政策落实,完善制度建设和创新。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坚决清理、修改和废止不符合时代要求、制约或妨碍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政策创新。

  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教育部门要更加主动地与有关部门协调,落实大学生就业各项扶持性政策,开通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到西部以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渠道。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建立一支热爱学生、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

  严格规范和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高校毕业生进行欺骗、欺诈行为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档案,对用人单位损害学生权益的事件及时通报。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要按照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加强后期针对性专业教学。高职院校推进“订单方式”培养,加大“双证书”工作力度。

  继续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所有省市和本科高校要在2004年上半年以前开通自己的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网联通,高职(专科)院校力争2005年全部建网。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共同加强毕业生就业中心网站建设,积极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扩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推动有条件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实施本地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当地财政要给予支持。各高等学校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极端负责的精神,组织好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工作以及相应的思想教育,使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监控、督促、检查的力度。实行毕业生就业信息监控制度,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信息监测点,建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在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和“失业率”统计的基础上,实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本报记者 姜乃强)

【观点】就业制度空间期待三大突破 谢维和

  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然而,就在许多人大喊“无业可就”的同时,大量存在的“有业不就”现象也困扰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对新形势,《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并将面向就业需求“采取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对此,笔者非常赞同。我认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业不就”现象,除了倡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之外,在当前应该着力于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拓更加广泛的制度空间,而这种新的制度空间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拓展:

  空间一:制定优惠条件,吸引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国家重点企业和部门

  现在,我国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非常少;而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样非常强烈和旺盛。这些都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空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大城市中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困难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西部、农村、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部门又没有人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

  因为,尽管上述地区的确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只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只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并没有真正成为现实的就业空间。虽然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各种必要的条件和制度安排的缺乏,不能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应当通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为毕业生去这些地区就业,也为这些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必要的制度空间。例如,通过制定一些优惠的条件和制度安排,鼓励和吸引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国家重点企业与部门,特别是农村地区去工作,这也是当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更加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空间二:建立合理制度,创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空间

  相比其他社会群体,高校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弱点。目前,高等学校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已经作了不少宣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一些反面的案例,也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创业中资金不足、经验缺乏等弱势和弱点。所以,要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进而有利于毕业生在创业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克服暂时的弱点和不足。

  空间三:解除后顾之忧,开拓传统体制外的就业空间

  就业市场上,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仍然倾向于在传统的体制内选择自己的职业,包括在政府部门和一些目前仍然有一定保障的传统部门与机构,而不太愿意到民营企业等机构就业,也不愿意从事一些不太稳定的工作与职业,担心缺乏必要的保障。这实际上也反映了目前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方面仍存在着制度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制度能够解除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民营企业和变化比较大的机构、部门工作的后顾之忧,必将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行动】武汉大学确立“三全”新思路

  面对日益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武汉大学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三全”新思路:即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部分进行全面部署,让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把好人才“入口关”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招生改革为龙头,加强招生计划的科学编制和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努力使毕业生“适销对路”,是武大近年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为此,武大彻底打破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招生计划制定模式,根据不同省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人才需求形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计划。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积极推行招生模式改革,使学生从“入口”起,就奠定了与社会需要接轨的良好基础。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否“适销对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因此,武大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措施有: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确立“通识”与“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等,拓展学生的择业面和择业机会。

  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2000年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四校合并后,在紧抓各自原有专业市场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扩大毕业生就业覆盖面,将原来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目光扩展到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武大的一系列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创了广阔的空间。据了解,该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比已连续三年在1∶10左右。(本报记者 王瑜琨)

【行动】东北师大打造人才大市场

  新时期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东北师范大学迎难而上,调整战略,实施“内合外联”就业工作模式,使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据了解,该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5%以上。

  “内合外联”即“内合”东北18所高师院校,共建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

  “内合外联”形成规模优势

  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的建立,使毕业生数量和用人单位数量都有跨跃式增长,形成了规模优势。到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选才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内合外联”初始时21个省市的230家攀升到2003年30个省市的1400家;仅三年时间,需求信息也从初始的4000条,攀升到近40000条;总体供需比从联合第一年的1∶1.8攀升到1∶3.7;东北20所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

  “内合外联”降低供需成本

  “内合外联”就业战略倡导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像一个大的自选超市,大大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协作体成立以前,每家高师院校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外出跑市场,各自为战,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和区域优势。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建成以来,情况大为不同。2003年,全国1000余家中学名校成为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的就业基地,是三年前的5倍。

  “内合外联”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东北师大积极倡导并实施东北高师就业协作恰恰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和资源的一种优化。经过三年运作,东北师大已经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东北区域性的教育人才市场已经形成。在这里,用人单位规模空前,规格齐全;人才的学科门类、学历层次齐全,为双向选择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本报记者 王瑜琨)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日第3版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