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案例
“不要工资”求职碰壁
昨天的供需见面会在长沙贺龙体育馆举行,共有省内外300多个单位招人。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读于湖南文理学院的黄建华提前一天从常德赶来。昨日上午在招聘会场,学生物科学的他看中了几家制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公司。但这几家公司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情急之下,黄建华恳求说:这类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对口,哪怕自己半年或一年不拿工资,也愿意到他们那里工作。令他气馁的是,用人单位仍然将他拒之门外。一位招聘负责人说,单位不是发不起工资,而是看你能不能立即投入到生产中去,尽快给单位创造利润。
记者走遍了整个会场,发现绝大多数单位招人都需要工作经历,而且门槛很高,一家从事销售的单位招一名文秘竟然也要求“大学本科文凭研究生优先,一年工作经历以上”。《长沙晚报》
■重点点击
工作经验应在大学培养
现在大学生求职不易。除因就业岗位僧多粥少外,就大学生本身而言,有相当多人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求职不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大学生和研究生(包括一些博士生)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在就读期间,注重能力的培养,委实是太重要了。
当然,能力不是天生的。像书本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工作经验也不是生来就有的。那么,从何入手?眼下有一个好例。中南大学商学院国贸0203班大二女生曹裕,近日收到国家信访局回函,告知她致温家宝总理信及《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政府负债情况的报告》一文,已被呈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国家信访局同时致电该校商学院,感谢中南大学商学院培养了这样的大学生。该报告是曹裕用假期,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如果我们学文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像中南大学商学院国贸0203班大二女生曹裕那样,深入实际,抓住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做些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做了,既锻炼了自己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如能坚持这样做,必定大有裨益。像曹裕这样的文科大学生,毕业后,许多用人单位是求之不得的。我又想,学医的,如能经常到社区或农村去,为病人们诊治一些常见病。宣传一些防病的知识;学理工的,能多一点动手能力,或学一两样家电修理的本事,如修理电脑之类,再有一两件小发明则最好。这样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肯定会比那些四体不勤、一问三不知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而培养的,最要紧的是能学会做。天才也好,人才也好,不动手做,只会高谈阔论,那是一事无成的。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谈到他的工作情况时这样描写自己:“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结起来。”大诗人海涅尚且以首饰匠自比,那么,我们呢?(文/吴兴人)
■有理有据
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
找岗位不如创造岗位。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积累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不同程度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把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舞台,认清和把握宏观大势,才能融入时代的洪流。
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获得的。除了行业通用技能外,创业者还应具备8个方面的核心技能:语言表达与交流沟通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这些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而除此之外,专门的、不同于技能培训或管理培训的“创业培训”也非常重要。经过培训,创业者应该理清思路,衡量自己是不是创业的合适人选,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寻找创业机会,拟订详细的创业计划书。目前中国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很多,而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的很少。东林
创业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低的状况,与学校创业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来自新加坡的BNI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郭祖荫博士介绍说,在新加坡,创业教育在小学就开始了,学校通过“虚拟股份”之类游戏寓教于乐,教学生怎么赚钱。而在中国,即使是在高校里,创业教育要么没有,要么很不系统和全面。
高校在日常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创新、创造活动;应该让所有专业的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都有所认识;学校对校园内外的创业活动或动向应密切关注,不要割裂与社会大背景的联系;应该设立创业教育的课程和项目;学校还应提高自身开展商务活动和商务管理的水平与能力。王志
高校也要适销对路
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不少高等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存在随意性。有的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学生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产出与社会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不欢迎,一点也不奇怪。 (文/赵宇)
■众说纷纭
零工资就业不值得提倡
零工资就业违背了人才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相应的法律,有劳有酬,试用期也不例外,毕竟这和学习期间的实习不属于一个性质。这虽然是学生们提出来的,但是绝不会是他们的本意,而是毕业生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大背景下比较偏激的行为。零工资就业,大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很可能为以后劳动纠纷和学生利益受损埋下隐患。前车之鉴,并非没有,特别是IT行业一些企业,把学生们找过去做课题,完了就随便一个借口开掉,实际上学生的工作可能比他们自己做得还要好。到时候毕业生再回头讨说法就困难了。学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能因为就业压力大就随便定位盲目提条件,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业指导部门,要多做工作维护毕业生的利益,零工资就业,不值得提倡。范龙
买方市场干吗不挑
是什么让用人单位如此这般,可以“白干”都不让?为什么他们能够这般刁蛮矫情,非得“30以下,大本以上”不可?纵然理由多多、原因种种,但劳动力的“蓄水池”起了决定作用、人力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是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能挑干吗不挑?有更合适的为什么要凑合?
一味追求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也给企业带来负面效果,你需要的工作经验是他从别的企业学习来的。企业一般招收人员是出于一种长期的考虑,有经验的我才要;而学生却是出于一种短期的考虑,有了经验就跳槽。这就形成了冲突,无形中也加大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人员的高流动率打破了企业的计划,给企业的人事活动带来了困难。也就使得许多的企业不愿意招收毕业生,反过来使得毕业生更难就业。侯俊华
急功近利将导致人才断层
企业就像人体,需要经常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来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企业出于急功近利而忽视培养人才,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断层。
目前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说“不”的一些企业,并非不想引进大学毕业生、自行培养大学毕业生,而是无力去承担。但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日益成熟后,这些企业必然会改变急功近利的做法,通过培养新人以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人才梯队。绍学
重经验是企业用人之本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为我们提供的数据让人深思:《华盛顿邮报》一年多的科技类招聘广告有3544则,其中2799则完全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可见重工作经验,不重学历是企业的“通病”。
发达国家,包括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而主要强调两个导向。一是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用学历体现出来的。如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5年做不出成绩,就很难讲他就是一个有用之才。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看文凭和其毕业的大学,而是要看他给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冉福
不妨多设立就业基地
西安外事学院,在就业方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用工需求大的地方,设立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这是全国高校的第一例。这些实习基地一方面是毕业生接近用人单位的桥梁,另一方面还为毕业生提供岗前技能培训、语言培训。他们还注册一些培训中心,为广大毕业生量身订做企业所需的培训,举办相关的讲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这可以减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还可以批量地推销学生,大大减少学校的就业压力。予林
在大学里做好职业规划
从教育机构来看,为什么很多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高校并没有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工作上下足够的工夫!在高中,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的一些专业到底是学什么和有什么相应职位的;在大学,部分学生不知道一些职位具体是干什么的,更不用说自己是否喜欢这样的职位。提前在大学做好职业规划工作,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文/张文)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