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定位的问题。我觉得随机评估的学校在我们的评估过程中,包括在开始的少数八所学校的试点,后来的25所学校的试点,感觉到定位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说把学校办成怎样的学校。这直接涉及到学校将来的发展和将来的功能,这也是教学评估中最重要的问题。从学校评估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怎样建立好坚持办好本科和不断加强学校学位点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好像哪个学校的博士、硕士点越多,哪个学校就一定是水平高。而且听汇报的时候,书记、校长包括教学的领导开始就谈我们今年争取了几个硕士点几个博士点,我们学校要上台阶,要并重。我并不是反对这些并重上台阶,我说的是到底这个硕博点的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之间是什么关系,究位究竟是定在研究生学科点还是本科生——这样一个更大的群体。我觉得这是在评估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第二,我们感觉到,现在有一批学校水平慢慢上来了,地方上也看到了,还有一批学校原是国家部委的学校,现在逐渐下降到地方上去了,原来中央院校是270多所,后来一改革整个教育部只剩下71所,其他全部下到地方去了。那么还有一批原来办得很好的地方院校,那么这些地方院校是定位在地方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呢,还是一定要成为全国的甚至是世界的有影响的一个院校。这点是我们在评估过程中感觉到或说是认识到有必要提出来跟大家一起商量、一块讨论的问题,究竟我们这批学校应该建立成怎样的学校。大家都知道在没有合并之前,有三种评估: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水平评估。合格评估是八十年代左右建立的一批院校,优秀评估主要是要建设项目的学校,在这中间大概四五十年,建国以来先后建立的一批学校特别是建国以后建立的一批学校都在随机评估的范围之内,而且这批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地方的院校,那么这些学校的定位应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层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呢还是奔着国家一流世界知名去。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数字,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数字,我先就说2001年,2001年时全国的招生数量是两百万吧或是一百八十万。从本科院校来说(先不说专科院校),中央的院校的招生人数占全部的招生人数的13.6%,而地方院校占到了86.4%,可以说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由地方来承担。而且还有不少地方院校是跨省市招生的,这批跨省市招生的数量也只占到13.5%左右,把这13.5%再拿掉,每个地方招生的,有多少个地方招生?如果把这13%再加上13.7%,那有73.3%全都是为地方招生的,想想看,地方院校做了多大的贡献,而且都是为地方服务的。这样一规模,这样一个地位,这样一种比例客观上决定了我们要为地方服务,而且这样一种规模客观上决定了我们不得不把它放在学校的最重要的地位上。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国家现在实行的是国家和省级这样的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且即使中央的院校在地方上也要服从地方院校的统筹。而且地方院校的经费除了少数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从地方经费中支出的,从地方老百姓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而且把地方老百姓的需求解决好了,那就可以说是解决好了全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我们说党要联系群众,高校要联系群众,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这个需要来自于地方,不去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不满足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怎么能说是办好了教学呢?这就是最大的质量,最根本的质量,如果不是满足大多数的需求而是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就不是质量。而且从地方上学校来看不管研究生怎样,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本科生,有什么理由不把本科生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呢?这是客观地要求,所以学校的定位在学校评估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评估通常有四个点,一个是学校的定位,学校的管理,学校的中心包括学校的传统学校的特色,第二个文科组,第三个理科组,第四个管理组。其中有一个组专门盯学校的办学定位,因为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资源配置,整个的办学方向。现在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可能是下一步要研究的。
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说过,包括我们课题组没有想清楚的问题我也给大家说。比如说将来北大,清华评估算优秀,首都师大也算优秀,那怎么看待这两个优秀呢?过去在随机评估和优秀评估时候我们就有这些顾虑。那么现在合一以后显然应该客观地说不同的学校,不同程度的学校的优秀水平是不一样的,我想这一点我们也不用去做一个简单的探讨,他确是一个引导的问题。大家也不要拘泥于这个问题。总之在实践中才出真知,发展中得学问。在矛盾没有展开之前我们不能认识它的规律。所以我认为着点非常重要。其实,每个层次都可以出优秀的学校。我们地方学校同样可以办出好学校,特色学校,可以办出水平来。只要可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把本科生素质培养好,学校研究生的生源也就来了。因为地方院校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从地方上来的。水平评估不同于达标,中间是有水平差异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来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办学历史越来越长,我们的办学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第二是特色问题。现在我们评估都非常强调特色问题,这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怎么来考虑特色问题?这确实反映一种教学思想,确实反映加强学校建设的一个方向,一个趋向的问题,什么是特色,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简单用有和没有来界定,我觉得这更是一种项目特色,而不能说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学校可以有自己的项目特色。什么是特色,我认为特色非常重要地存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传统上,一个学校的特色肯定和这个学校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传统就没有特色,我们有些学校长期在一种环境下办学,形成了一种克服困难或充分利用这种环境的优势,包括进行人才培养;有些学校长期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来办学,这也形成了他的一特色;有些学校由于校长或名人在这个学校的影响,通过长期弘扬或者宣传,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特色。这些人物、环境、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或是积淀下来的传统,这种传统需要总结。所以一个学校如果要找特色的话,一定要和他的传统联系起来。我们学校都有三、四十年历史,经历了几代人,发生了几件历史事件,所以是一个积淀。这是我讲的一个传统,另外一个传统是我们一些院校都在进行转型。从单科型院校向综合型转型。在这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原来在办单科学校时,在学科上、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的优势给抛弃掉,这也是财富、是传统、是特色。应该说学校的转型是必要的,在转型后,在综合化后,并不应该把原来的特色给抛弃。所以我觉得抓特色一定要和传统联系,也就是这两方面的意思。第二个,抓特色要和功能联系在一起。特色是体现在传统和功能两方面的。这种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包括社会服务。总之,特色的问题我们更重要是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当然项目的特色也是必要的。
第三是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校,应该是不一样。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看。现在很多地方学校想建成教学科研一体,我认为这是对的。原来有些学校科研意识很淡薄,但随着改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等很多学校开始重视科研,是个好事情,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我觉得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个人有这几个看法,第一个是有些学校仍然在提“两个中心”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恰当的,高校就是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高校承担科研的任务,这应该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资源。第二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提法是研究型大学。似乎把定语“研究型”作为一个主词,事实上“研究型”只是定语,“大学”是主词,研究型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区别在于科学研究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本科生也可以进行科研,特别是一些科研型的课程,学生可以进行选修,所以科研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要在科研上出成果,另一方面要把科研成果变成学校人才培养的资源。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以后教学评估过程中需要改革的问题。将来的教学评估要看学校的教学成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人才培养的资料。另外我们还要处理好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校生和函授、自考生的培养关系。这里面也有些值得考虑的地方,我们要新定义高等教育,要注意其中的问题。
第四是新专业新学科的建设问题。在评估过程中,一批新学科、新专业是一个特别值得我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建设了一批新学科、新专业,这在我们评估过程中,这是有单独的指标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些学科、专业中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综合化需要拓展学科,学校的发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需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拓展专业。但是怎么建设?从我的经验,我需要大家注意两点:第一点,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一定要有些基础,而不是要盲目地建设。可以在原来基础学科上拓展应用学科,也可以在原来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分化出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也可以按照新的教学培养模式,一二年打通培养,三四年按方向去做,所以如果没有基础就去做,这样的新专业往往就有问题。在新学科新专业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些核心要素。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教学评估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就是一定要根据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来进行建设。不是说一天一个主意,一天一个措施。我们要看的是你是不是几年来坚持一贯的作风,看的是你是不是坚持教育的规律。要注重一种毅力,一种韧劲,一种对教学规律的一种长期的设计和考虑。教学改革是需要有耐心的,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实现的,所以要坚持。对一个新项目一定要坚持,要创新,但不是要一天一个,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规律的一种长期性,一种稳定性,有韧劲地去做,我想最终会给教育带来好处,最终会把学校教学提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