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对高校扩招三年来取得的进展、成效以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一次认真的大盘点。 巨大的进展 深远的影响 1、三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过三年大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214万人,净增571万人,四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参见表1),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2001年与1998年相比,在校本科生规模增幅最大,专科(高职)生增加人数最多。具体而言,研究生总规模四年净增19.4万人,增长97.7%;本科生规模净增274.5万人,增长105.2%;专科(高职)生规模净增277.5万人,增长76.6%。 表1 1998-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情况 (单位:万人)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在校生人数 | 643.0 | 742.2 | 939.9 | 1214.4 | 其中:研究生人数 | 19.9 | 23.4 | 30.1 | 39.3 | 本科生人数 | 257.6 | 320.8 | 411.8 | 535.4 | 专科生人数 | 365.5 | 398.0 | 498.0 | 639.7 |
资料来源:1998-2000年数据摘自相应年份《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来自教育部计划发展司《2001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本文以下数据表除非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均同本表。 综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用了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据估计,到2002年秋,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将突破1400万人,已接近1998年美国142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迅速崛起的高等教育大国。 2、连续三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1%提高到13.3%,快步走向大众化 1998年,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鉴于1998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以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强烈推动,2001年初,我国政府在所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将原定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率的目标进一步要求提前五年实现,即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15%的目标。 根据1999~2001年扩招的实际和2002年高校招生计划推算,原计划于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将再提前3年,于2002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了我国已开始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也将带来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等的联系和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3、扩招增大了升学机会,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 与1998年相比,1999—2001年累计净增加本专科招生数491万人,为数百万原本无望上大学的学生家庭提供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热切愿望。 高校扩招使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率在短短的四年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1998年的40%提高到2001年的65.5%,增加了25个百分点(见表2),也是史无前例的。高等学校的扩招和入学机会的增加,带动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长。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由1998年的356万人增加到558万人,增幅高达56.7%,同时,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应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2 三年来全国高校招生情况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万人) | 208.5 | 275.5 | 376.8 | 464.2 | 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万人) | 521.0 | 546.7 | 602.1 | 709.1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 | 40.0 | 50.4 | 62.6 | 65.5 |
4、三年扩招增加了高等教育学历人才及紧缺专业人才的供给,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连续3~4年的扩招有效提升了我国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通过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预计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将有1700多万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由2000年的2800多万增加到2005年的4500万,使在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例由2000年的4%提高到6%,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扩招中优先发展经济、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如以IT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专业招生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为所有专业平均年增长率的3倍;法学、金融、贸易与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超过70%,为平均年增长率的2倍;在采用特殊形式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方面,全国已有35所高校开始试办新运行机制的软件学院。这类人才将成为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主力军,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产生重大影响。 5、高教大扩招促使全社会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社会高等教育及相关投入大幅度增加,高教投资和消费联动了经济发展 高等学校大扩招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办学积极性,以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效应(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联动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 据初步估计,高等教育三年扩招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有力促进了以扩大内需(包括高教及相关行业部分的投资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 自1999年起,国家三年累计安排国债资金70多亿元主要投向高等教育,并拉动各方面的配套投资120多亿元;扩招后新增67所国家批准、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和100多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至少拉动2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另外,据初步统计,三年扩招中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200多亿元,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今后几年这一投入仍有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在大量吸引社会投资的同时,高校还通过银行贷款等融资途径,筹集了大量的办学经费,极为有效地解决了与扩招密切相关的新校区建设、以及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需求。各类社会资金的大量注入,不仅为高等教育扩招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 6、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大幅度提高,延缓了数百万高中毕业生就业,并通过推进教育事业、教育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岗位 高校持续扩招,大幅度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毕业生入学的机会,环节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如前所述,普通高校三年共计扩招323万人,相当于使同等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至少推迟就业3-4年,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未来新增的劳动力水平和结构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另一方面,扩招也同时带动了教育事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出版印刷等相关教育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就业岗位。近三年来,仅高校专任教师就增加了12.46万人,据估计,未来几年还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如果以5个学生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计算,三年扩招净增学生500多万,可以创造1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 7、高校大扩招为构建高中阶段教育与各类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推进了我国教育制度创新 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高中与高等学校的制度性分割与互不衔接、沟通的弊端,这次扩招直接促进了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立交桥”架构的建设,扩展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教育部《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取消了原来对“三校生”(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直接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有关规定,从而架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连接的“立交桥”,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三校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2000年开始,上海、北京、天津、安徽、内蒙古等省市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实行春季高考招生。2000年,北京市与安徽省首次就招收本科、高职(专科)学生2448人。春季高考使高中生多了一次高考机会,终结了一考定终身的历史,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据报道,参与春季高考招生试点的省份、高校面还会继续加大,招生人数将会有大幅度上升。 扩招还带动了高校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促进更为开放地面向社会办学。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高考招生25周岁以下年龄的限制,为更多想上大学,而超出年龄限制的人敞开了大学之门,“非传统学生”人数的增加,与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建设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制度性基础。 8、扩招期间地(县)级市高校的新建,推动了高等学校布局重心的下移,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三年大扩招期间,高等学校布局向下延伸,为许多地、县级市带来了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0年间,仅教育部备案的地、县级市高校[1]增加110多所,占全国新增高校总数的50%,其中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增加最多,在10所以上。 在扩招的带动下,地市级高校也有较快的发展,2001年,新增50多所,是1998年的5倍多。这些学校80%为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共招生8万余人,在校生总量达12万之多,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推动了科教兴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