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不足
部分地区生均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不足,难以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某种扩大的倾向。然而,我国政府在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方面,对尽可能缩小不同地区差异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高教扩招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上就是缩小地区差异的一个具体行动。
扩招三年来,虽然从总体上看,全国普通高校经费及教育资源总量与办学规模做到了同步增长,但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投入水平差异较大,改革深入程度也有所不同,以致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办学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下降,难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与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参见表7)
表7 2001年部分省区地方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状况
|
地方高校平均水平 |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部分地区地方高校办学条件状况 |
生均教育事业费(元) |
9791 |
贵州(3889)青海(6305)新疆(6509)内蒙古(6841)安徽(7230)湖北(7654)江西(7935) |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元) |
6816 |
贵州(2125)新疆(2162)四川(3180)湖南(3214)河南(3284)内蒙古(3470)湖北(3702)安徽(3710)江西(3829) |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元) |
2614 |
内蒙古(248)新疆(347)贵州(408)安徽(499)湖南(969)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
10.2 |
新疆(8.1)甘肃(8.6)内蒙古(8.9)四川(9.1)安徽(9.3)宁夏(9.3)山西(9.4)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5031 |
新疆(2229)青海(2746)安徽(3197)山西(3217)内蒙古(3333)甘肃(3443)贵州(3365)四川(3372) |
资料来源:同表7。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01年,有7个省、区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含预算内外)低于8000元,其中最低省份不足40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有9个省、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低于4000元,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其中,有两个省区生均事业费拨款仅为2100多元,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国平均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614元,竟有4个省、区不足500元,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如此低的教育投入水平,实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存在类似状况。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情况几乎都发生在中西部省、区。需要当地政府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并注意调整发展速度。
教师总量偏紧、生师比过高,成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经过三年扩招,从全国看,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教师总量只增长了31%,严重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以致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骤然增长为18.2,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14—1:16。生师比过高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由于生师比过高,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有所下降;由于工作量过重,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无暇自我“充电”;甚至由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部分省市普通高校平均生师比过高情况尤为突出,如广东、四川、上海、江苏等省市均已超过1:20,更急需补充教师队伍,扩大教师规模。
从总体上看,扩招以来高校教师数量紧张的问题将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若不继续加大引进、开发和培养的力度,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对高校总体规模扩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落实等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滞后,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三年扩招后,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将直接对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高校扩招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逐步予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对矛盾,在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对此,我们要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
首先,与精英教育不同,大众化教育向更多人群敞开了大门,势必要适当降低入学标准;其次,高教大发展时期,教育资源(资金、校舍、设备、师资)配置难免会出现暂时短缺的现象;再次,新建高校和新补充师资缺少管理和教学经验,需要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崇高目标。
从另一角度来说,尽管高校扩招中有局部质量下降的现象,但三年扩招毕竟增加了几百万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甚至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从总体上说,扩招使这一代青年人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国家、家庭及学生都是有益的。
面向未来的展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党的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纪之交的大学扩招,为我国加速人力资本集聚,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开了一个好头。
确立教育与人力资源是国家“第一战略资源”和政府“第一要务”的发展观
《世界银行2000年》报告指出,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一般十分注重有形资本(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对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环境资产)重视不足,从而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1999年中国总人口是世界总量的20.9%,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22.4%,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但由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整个人力资本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要确立教育与人力资源是国家“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观。
按照这一新的发展观,政府要转变职能,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真正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第一要务”,以实施人力资本集聚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新战略。
将高等教育大国建设为高等教育强国,大幅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这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发展质量。
预计至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1600万人,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是: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万人左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23%—25%;2021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4200万人左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40%;再经过10-15年的努力,在2030到2035年期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以人为本,建立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适应不同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要努力缩小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极大地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只要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一定能实现以上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