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中国高等教育:紧扣质量主题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4-04-07 00:00 点击:
    从1999年开始,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提速。一个深刻的背景是:世纪之交,人才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选择,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美国,甚至提出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把高等教育适度扩招作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扩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博得了社会的一片喝彩,然而也存在着不同之声:扩招可能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三年多过去了,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了吗?

  质量: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在4月24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扩招后办学质量下降的看法,教育部发言人认为,这只是根据个别现象得出的一种推论,缺乏足够的实证依据,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

  教育部发言人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形势喜人,各项改革陆续出台,发展态势健康平稳,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标志是:发展明显加快,质量稳步提高,特色显著加强。

  这位发言人介绍说,高等教育适度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应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线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扩招完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并满足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是好的。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这本身就是质量提高的集中体现。另外,最近我国与德国签订了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等值的协定,这是我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此方面的协定,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这位发言人还提到,教学质量高低,需要专家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和学术机构予以评价。而人才培养质量,从整体上讲,归根到底要看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质量观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传统的质量观往往是人才标准单一,质量标准无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走向多元化、多样化,质量标准也应多元化。从教育发展规律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了13%,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已高达30%以上。这使得高校的选拔功能显露出来,淘汰一些不合格学生是正常的(在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学生淘汰率一般在10%至30%之间,高者甚至达到40%至50%)。质量问题是一个有前提、有约束条件的话题,我们要树立一个具有发展眼光的、整体多样,又具有个性和改革创新精神的质量观。

  政府:加大投入,确保条件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重点建设的大学。这从硬件条件上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如“211工程”,国家、地方以及高校自筹投入达到183.69亿元,使近100所高校受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1999年正式启动,到2001年年底,国家已投入100多亿元,其中较大项目,如“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投入8亿多元,“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4亿多元;正在实施的总额为70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主要用于高校基础课程实验条件的建设;国家投入3亿元,支持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投入2700多万元,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

  地方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例如,广东省2001年安排贴息贷款2亿多元,对省属高校基础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建设与改造。河北省高校教学经费连年增长,其中扩招幅度最大的本科院校教学经费增幅达到了40%以上。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还大大增加了对非省属高校的投入力度。

  教育部:制定政策,加强引导

  扩招以来,教育部在历次重大会议中,都反复强调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紧紧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制定了若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原有专业目录修订调整的基础上,2001年10月印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要求各高校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3月,教育部又先后批准了7所高校提出的自主设置专业的申请。

  ——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要求各高校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推动利用外语进行教学,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等。

  ——2000年8月,在《高等教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基础之上,启动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一批立项项目全部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共670项,有260多所高校和单位承担了项目研究,总经费达2700多万元;另外,该工程还投入经费300多万元,用以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

  ——建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建立了84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1个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45个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3个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十五”期间,教育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这些基地的支持力度。

  ——积极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46个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正着手重点建设30个左右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以带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后批准38所高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设200门基础性网络课程、案例库和试题库;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

  ——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支持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其招生方式和规模由学校自主确定,鼓励这些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多途径合作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目前已有400多所大学有组织地开展了不同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2000年11月,在长江三峡总公司、中国一汽集团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

  ——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相继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项目,每年用于培养和支持高校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投入超过了1亿元。

  ——开展“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并将奖励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使教学成果奖励工作更加全面,更具代表性。迄今为止,“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评选四届,共有1718项教学成果获奖,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质量宏观监控体系。1993年起,教育部开始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制度和质量宏观监控体系,分期分批对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优秀评价,并已开始随机性水平评价的试点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采取措施,多管齐下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体会得更加深刻。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很多高校都以此为摹本,确立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制定并采取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西南财经大学最近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本科骨干教师遴选办法》、《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重点建设课程管理办法》、《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学生评教指标体系》、《CAI课件管理办法》等。

  扩招之后,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紧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制约因素。为此,教育部明确规定,除各种教学专项经费外,各高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0%。据记者手头掌握的十几所高校的相关资料,每所高校都特别突出了教学经费的投入的最低比例。其中,中南大学提出,将每年收取学费的30%以上用于日常教学,各院、系要将学校下拨日常经费的80%以上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并加大自筹经费对教学的投入。

  师资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扩招后,师资不足已成为困扰扩招幅度较大高校的严重问题;而扩招幅度相对较小的院校,则需尽快改变“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尴尬局面。对此,很多高校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重庆大学要求各学院制定主要公共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实行以老带新,并将在5年内每年拨专款100万元,用于选派50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行教学进修;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亲自讲授本科生课程,带动了该校高职称教师踊跃教授本科课程;南开大学80多岁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院士率先垂范主讲《应用数学》基础课,使高水平教授授课在南开大学成为风尚,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当前国家急需发展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适应首都建设需要,成立了全新模式运作的软件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举办了社会急需的海洋管理、海洋法学等专业;作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专业的改革,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学校首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拟在整合经济、中文、体育、影视艺术等学科力量的基础上,设置新的体育经济与体育新闻专业。

  拓宽培养口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实施的大理科班、大文科班培养模式,采取前两年打通培养,后两年再进入专业学习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北京大学去年开始举办“元培培养计划实验班”,则改革得更彻底,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的一年半时间里甚至不分文理,接受的主要是通识教育,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再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专业。

  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落脚点。南京农业大学实行的“新三文”制度(即本科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专业文献综述、社会实践报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将40%多的验证型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清华大学是最早基本建成数字校园的高校,发达的网络连接了校内的2.4万台计算机,清华师生网上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已与国外顶尖大学不相上下,清华学生网上自学、网上讨论和答疑都非常方便。另外,截至去年年底,清华大学有60多门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其中生物系和经济管理学院用英语授课的课程数已达到总数的60%,使学生学习了解到世界该领域的前沿进展,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平起点。

  建立完善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由校领导和老教授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检查教学情况。在河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出台了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文规定,违反规定者将根据情节予以相应的处罚。学生评价作为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南京大学定期开展学生教学评议小组活动,并将学生意见与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和岗位津贴发放挂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报记者 刘继安)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9日第1版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