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餐吃面包倾向于配以下哪个品种的奶酪”、“你的饭后甜点更喜欢以下哪一类”、“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车的频率高吗”……然而,题目中列出的各种奶酪名称闻所未闻,许多学生饭后没有吃甜点的习惯,大多数人还不具备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条件——在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几名学生被一家知名企业上门推销的职业测评软件中的题目问得晕头转向。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职业测评软件大多是从国外直接引进,这些软件几乎都有“水土不服”的毛病,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
据复旦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负责人许玫介绍,目前上海的高校尚未全面开展职业测评,就是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测评软件。许玫认为,职业测评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按照人的个性特点及能力和职业的特点来进行配对。而国外的测评软件常常是按照当地的职业分类和特点来进行归类,职业分类和特点与中国的不一样,甚至不少国外的测评软件测评出学生适合的职业在国内目前都还没有出现。至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国家的学生差别是很大的。
据了解,目前上海的高校和上海市社保局正在联合开发职业测评软件,但开发出来后至少还要有一年的试用和修正期。而目前使用的职业测评软件大多数都是匆忙引进,甚至连一点修改都没有。专家建议,求职职业测评是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了解各种职业特点的一个工具,高校在引进和使用职业测评软件时一定要谨慎,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洋软件的洋相
【一位老师的两套测试】
上海某名牌高校就业中心的一位老师对一份已经在部分高校开始使用的职业测评软件的试用版进行测试,未曾想到测试结果是一位已从事多年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老师被认定为适合当园艺师;还是同一位老师,在用另一套进口职业测评软件测评时,又被认定为他应该从事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的会计工作。
【四名同学的同一测评】
据上海交通大学一位今年毕业的硕士生透露,他曾经被徐汇区某咨询机构的一位职业测评师进行过职业测评软件的测试,在经过由500道题目组成的冗长的测评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被测试者认为“有精神分裂倾向”。大惊失色之下,他又带了三位同学去进行了测评,结果同样是“有精神分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