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有导师,本科生也有导师?凡是听到“本科生导师制”这个新名词的人都会这么问,但这的确已经成了现实。据悉,2001年秋季,北京农学院就在本科生中配备指导教师,实行学生导师制;2002年,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在本科新生中实行了导师制试点;2003年下半年,首都师范大学在2003级新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那么,什么是本科生导师制?怎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相关老师和学生。
教学相长 发展的新视野
本科生导师制在首都师范大学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数学系系主任李庆忠高兴地说:“现在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老师安排专门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也愿意接近老师。2003级的学生与2002级学生相比,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成绩提高得比较快,学习状态也比较好。”数学系2003级的本科生林义筌和王安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非常有必要。他们刚入学时什么都不知道,导师与自己的联系很多,在学习方法、日常情况、思想各个方面都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能力,有什么问题,大家也都会反馈给导师,院系就会相应地作出调整和改善。有导师在,心里就有了主心骨。信工学院智能信息系两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科生认为导师制的实行会有一定阻力,尤其是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心理上对老师有一种抵触情绪,需要一个过程,未来的发展应该会更好,他们希望导师能给自己指点学习的途径,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大学本科四年的时间。
本硕有别 此导师非彼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中,导师是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它要求具备副教授等相应的技术职称资格。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崇文向记者介绍,首师大给本科生配备的导师除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外,只要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即可,或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行政干部和学生工作干部。首师大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修业方案和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修业方案确定或及时调整具体的分学期或分学年的学习计划,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所以,本科生导师制在首师大的推行是为了实现首师大制定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的方式,是推进学分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学生营造出选时、选课、选师、选科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而言,本科生导师制其实就是一种个性化教育。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叶宝生和本科生导师肖宝华,称本科生导师制为人本主义的学生个性发展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转化的过程,实现接轨,对学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心理转变过程起到了一个弥补的作用。
因材施教 确立成才方向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有很大变化,给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及时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对完成学业非常重要”。李庆忠对记者说。近几年,他也发现,由于自学能力较差,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由高中那种高束缚模式转变到大学充分自由的环境中的大一新生,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能动性,如果任其发展,一些学生就会荒废学业;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一位教师全面理解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全面担负起学生成才的责任。另外,首师大在全面推行学分制,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宽泛的选课和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因此无论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学习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本科新生都迫切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首师大数学系将学生和老师分成一个个对应的小组,一个老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是双方面的、互动的。李庆忠认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应该采用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使每一位学生一进校,就确立了自己的成才方向。
初等教育学院的肖宝华介绍了初等教育学院的指导模式,导师采取定期见面会、面谈等形式,对学生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制定发展计划,克服从中学到大学的盲从现象;两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还准备建立学生自主发展档案。
言传身教 教师责任重大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的职责是全方位的,要真正尽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教育、专业课学习、科研立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方向的点拨。叶宝生老师认为,指导教师对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要非常了解,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和发展目标。本科生导师肖宝华也提出,导师自己首先在结合专业培养方面有一个定位,否则指导会有偏差,同时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良好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这样德才兼备的导师才是最需要的。数学系的朱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导师不应该成为“保姆式”的,应该着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从中寻找一些优秀学生、好苗子,连续培养,从学术上体现出来。
首师大教务处的李崇文认为导师制在前后期会有变化,学校也倡导以不同层次的老师组成导师组,在大一、大二时期导师较多地负责指导学生在思想、选课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种种具体难题,大三、大四导师就可以以负责学习方面的任务为主,在论文、就业方面多下功夫,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手段。导师首先必须了解这个思路,才能够有的放矢。
据报载,北京大学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认为导师制促使自己尽快融入了大学生活,使学习有了方向。因此,北大将在2004级新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也在本科教学中试行相应的制度。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在大学中应当学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正是培养这种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们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
编后: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无疑是加强本科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让本科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关怀”。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是水乳交融的,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亦是如此。下周开始,高教周刊将推出讨论式的专栏——非常互动。围绕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方面面,我们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