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的春天,莺歌燕舞,花红草绿,阳光柔和而妩媚地播洒动人的光辉。
对于厦大人来说,今年的春天更是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生机勃发。因为今年4月,厦门大学与来自四大洲的其它6所著名高校共建一个“国际七校联盟”的大学合作组织。
这一“国际七校联盟”包括:韩国的仁荷大学、法国的勒阿佛尔大
学、美国的罗德岛大学、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以色列海法大学和中国的厦门大学。根据七校在筹备会上提出的协议,联盟将在教育、科研和培养学校管理人员等方面进行合作,如开设共同课程,其学分可在各盟校之间相互转换。七校将颁发联合学位,将建立一个语言培训中心,培训专业英语。七校将共同致力于全球物流学、工商管理、海洋工程以及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合作研究。在七校间可适当降低交流学生学费。此外,七校还将合作培训学校行政人员,包括为制定长期合作计划开展政策交流,协助行政重组和图书馆资源交流。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建立多校联盟是加快发展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七校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厦门大学在进行开放式办学,拓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领域,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即由单边合作进入多边合作,由单项合作进入多项合作,由浅层交流进入深层交流。“开放式办学”在我国高校方兴未艾。对于厦门大学来说,这正是他们自创办以来一直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一个目标。
海纳百川广求贤才
厦门大学创办时依山面海,取寓“海纳百川”。当时校主陈嘉庚就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要有一个出类拔萃、有管理经验的校长和一批有真才实学、堪为师表的好老师。为此厦门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在海内外广求贤才、广聘名师。
据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王豪杰介绍,厦大创办之初,为物色一个好校长,陈嘉庚先生放眼海内外,费尽苦心。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推举下,延聘原任北京高等师范学院代理院长的邓萃英出任厦门大学校长。而对第二任校长林文庆的选聘,也颇具戏剧色彩。林文庆是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医学博士,他学识渊博,在海外享有盛誉。当时孙中山正要招林文庆回国赞襄外交,为使林文庆赴厦大任职,陈嘉庚一边连拍几封电报到新加坡力邀林文庆,一边又电请孙中山代为决定,经孙中山复电赞成后,林文庆举家回国,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林文庆主持下,厦大很快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厦门大学创办至今,共有10任校长,其中8位有在国外长期学习工作的经历。同时陈嘉庚还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礼聘名教授或专门高级人才来厦门任教。翻开校史我们看到一大串熟悉的名字:文学家鲁迅、林语堂,语言学家周辨明,教育学家孙贵定,数学家姜立夫,物理学家张贤琪,鸟类学家郑作新,生物学家秉志,植物学家钟心煊,天文学家余青松,以及后来的萨本栋、郭大力、王亚南、汪德耀等等,这些学界大家的足迹令厦大的历史熠熠生辉。
陈嘉庚之后,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继续广纳贤才。化学泰斗蔡启瑞等大批优秀教师也一直凝聚在厦大旗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厦大相继建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厦门大学更是以“海纳百川”的气魄,采取“柔性引进”、“智力引进”、“复聘”等灵活的措施,广纳各方贤才,增强学校师资力量。仅近三年时间,厦门大学就聘任了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30多名国内外一流的专家为厦大教授,目前,厦大1800名专任教师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外校,有三分之一有着在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
如果说厦门大学引进人才富有“海纳百川”的气魄,那么当你了解了厦门大学对人才开放灵活的管理方式后,你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厦门大学只要你是贤才,你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宽。
职称评定使教师们为评职称而忙于写论文、写文章,浪费了很多精力,无法专心于科研。为此,今年七月,厦门大学将取消职称评定,实行岗位聘任制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设置岗位。从而使厦大的老师们不再为评职称所累,更能专心参与科研课题,推动新学科发展。在厦大的有关材料中,记者还看到厦大敢于在一些教师身上进行“风险投资”。即经过学校评定同意后,给一些专家五年时间,让他们专心去搞自己的研究,每年只要向学校报告你一年干了些什么即可。
在我国高校,一般只有正教授才能担任博导,厦大从今年开始突破这一限制,推行新的博导遴选制度。厦大新的遴选标准规定,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学与科研成果特别突出,所培养的硕士生质量优秀,且是所在博士点的学术骨干,符合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条件,都可以自由申报参加博导岗位评审。今年十余名副教授提出申请,七人进入最后终审,六人当选。
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方式,使厦大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显露头角,部分人已成长为各学科的年轻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奖计划”获得者焦念志受聘厦门大学以来,共获得国家基金委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共6项,经费504万元。以夏宁邵研究员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研制出了“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及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EIA诊断试剂盒”,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厦门大学已成为了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一个温馨、舒适的摇篮。
目标清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厦门大学采访时,我们发现,厦大与国际69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每份签约都意味着厦门大学办学又向前迈进一步或又为地方经济消除了某种发展上的障碍,每份签约都让人感到厚实而沉甸。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厦门大学在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中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利于学校学科的优势互补,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厦大选择韩国仁荷大学,是因为其物流、国贸、港口管理等多个专业是国际知名的。而目前厦大正在筹办物流专业,为厦门建设世界级港口城市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对方的优势是厦大急需的。二是选择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把国际合作与交流重心放在院系甚至是教授身上。如厦大海洋与环境学院与美国旧金山大学从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环境管理硕士;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合作开展CCUIPP项目等。今年,厦大还将重点资助和扶持六七个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为更多学科、教师走向国际大舞台创造条件。据统计,厦大每年均有300多名教师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而同时有700多位海外学者来厦大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
务实的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地提升着厦门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在厦门大学我们看到这里的学科交叉融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种新思维、新观点不断喷涌。田昭武院士根据化学原理在国际首创逆流聚焦电泳技术。厦大宝龙电池研究所开发出我国第一条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基本与上与国际同步等等。“十五”期间,厦门大学组建了11个学科群作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对象。目前厦门大学又出现了微机电系统和微机械系统、海陆空立体通讯技术、世界贸易组织、城市化、海洋法律与政策等一大批新的研究方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随着“七校联盟”的建立,厦门大学在开放式办学路上必然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