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近日的一篇报道,使异地办学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篇报道说的是,中国人民大学147名研究生得知自己将被划入人大苏州研究院,心理上有了“巨大落差”,有些“不满”。为此,有舆论要求对异地办学叫停。
应当说,在这些学生的知情权方面,人大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及时告知学生,哪些分数段的学生将可能不在北京本部而是去异地就学;这些学生的心理失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大此前一直在北京,学生是慕此名而来,而这名一直是与北京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异地办学,教学质量有没有保证,学校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这的确也是值得人们疑虑的。从现实情况看,硬件设施一般没什么疑义,关键是对软件存疑。比如,能否充分保证师资力量,能否形成相当的学习风气等等。虽然疑问多多,笔者要说的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对异地办学给予简单否定。
当然,异地办学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为之的。如果任其泛滥,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但是,如果是那些有条件的名校呢?毕竟,名校资源相对稀缺,其品牌价值有目共睹。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个品牌以更大的效应,造福更多的学生乃至社会,不仅是学校本身所应思考的,也是社会所希望的。异地办学无疑是这种思考与希望的一个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名牌大学搞异地办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名校异地办学之所以得到“异地”的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异地想以此提升其本地的文化涵养,更好地聚集发展的后劲。据称,人大成立苏州研究院,就是为了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学校在华东地区的影响,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可以说,异地办学其成败关键取决于,学校和“异地”有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如果“异地”提供了相当的硬件,学校更好地配置其师资力量,学生勤奋为学,学校再严把出口关,我想,高质量的教学同样是可以完成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会比在本部差。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名校实施了异地办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不妨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这一新生事物。
当然,异地办学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摸索阶段,走一定的弯路有时是难免的。笔者以为,现在不是讨论该不该禁止的时候,而是应该关注怎样把异地办学这个模式做好,做成功,用事实来回答和消除人们的疑问。如果实践若干年后,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再禁止它也不迟。如果实践证明,异地办学还是利大于弊,存在的问题多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妨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丰富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受用的不单是学校本身,还有“异地”,乃至我们的社会。
目前,最应该防止的是,学校对异地学生放松管理,“出口”不严,使一些学生达不到名校“毕业生”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受损的将首先是学校自己,这是异地办学的名校都应时刻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