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综述

中国教育先锋网 发表于: 2004-08-24 00:00 点击: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及现状入手,综合概述了有关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相关措施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字:高等教育 产业化 市场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个领域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竞争前提的今天,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的主要载体将成为各个产业的发展的基石。近十年来,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行迅猛发展,有关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运作已经达成共识,而且各国在体制,政策等方面业对高等教育产业化作出了反映。

    一 西方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研究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将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运营,如今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国外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或敏感的话题,2001年3月美国凤凰城召开的教育产业论坛,大多数发言者关注的不是能否进行产业化,而是关于教育产业操作、市场环境分析、竞争优势建立等实践问题。①

    首先,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战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有关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作为教育市场化的积极倡导者,在1955年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道路。在高等教育领域,他认为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高等院校均应向学生全额收取学费。政府对公立院校的资助也必须采取教育凭券或贷款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就读的院校,学生将来就业后归还所欠款项。

    此外,著名经济学家海耶克(F.A.Hayek)。他从60年代起便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他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应将市场的竞争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政府绝不可以为所有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资助。多少人需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规模不应受非经济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完全应由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来决定。

    1964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Alan Peacock)和怀斯曼(Jack Wiseman)也提出了不必由国家投资教育,而应通过给家长凭券、资助或贷款的方式在自由市场状态下进行自由选择的主张。

    上述观点都强调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简单的改革不可能解决日益凸现的矛盾。必须改变国家执行教育职能的模式。

    与此同时,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给教育产业化观念的深入提供了契机。一方面是由于进入70年代后不久,在西方各国经济不景气的重击之下,西方各国的财政负担日趋沉重,各国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并开始寻求对策,使得在不增加公共开支的情况下来维持和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正是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化成为一种选择②;另一方面,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从办学效率,办学质量以及校园风气上,私立学校较公立学校均有较大的优势。私立学校之所以成功,关键之处在它是以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为发展动力的。要竞争,就要形成开放的市场,这就要求不仅要打破公立学校对教育市场的垄断,在政策上将两种学校公平对待,而且要在公立学校系统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公立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

    为此,各国对高等教育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美国高等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空前的发展,逐步形成现代的高等教育产业体系。随后,私立学校大迅速发展,在数量上有五倍于公立院校的私立院校成立。进入20世纪后,公立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大大超过私立部分,成为美国高教产业的主导力量。同时,社区高等院校的涌现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革新。至此,美国的高教育产业体系已经成熟,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外部制度环境造就了良性发展,造就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据统计数据表明,布满全球的"托福"考试和MBA财源滚滚,垄断了世界教育市场份额的30-40%。

    20世纪80年代英国进行了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随后20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是其实施激烈的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时期。同时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改革法,则更是明确要求英国教育转向完全面向市场的体制。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带来的弊端。首先,市场关注的是如何赚钱,这与教育的职能相违背,当市场与教育的职能相违背时,市场将会使得教育退居其次;其次,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给那些投资教育产业的企业通过赞助教育而达到减税的目的,这样一来必然会削弱地方的税源基础,从而减少了能够用于当地公立学校的经费规模;最后,高等教育面对市场有可能导致不公平产生,对于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无法获得完全的市场信息,因而无法做出公平的选择。

    二 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主要措施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措施,可以概述如下:

    (1) 发展私立学校

    发展私立学校是各国高等教育产业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80年代以来,美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培训机构),私立学校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50%。1995—1996年,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706所,其中私立学校2041所,占总数的55.34%。③

    私立学校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筹措了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资金,减轻了国家的经费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并发展了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大学;保证了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④。

    (2) 高等教育大众化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足量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得高中后年龄段的人群中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持续增长。自90年代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美国,只要有学习能力需求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人已把业余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由尖子型向大众型转化,入学比例逐步上升:1963年为8%,1979年为12.5%,1986年为14.2%,1991年为20%,政府希望到2000年上升到30%⑥。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对提高的人口素质、推迟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产业来分析,既为高学历人群从事教育产业工作,充分就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是社会扩大教育消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 完善了相应的产业投资及融资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融资是建立在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及高等学校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的。除了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外,美国还开放了教育资本市场,为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融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措施一是政府通过立法给予高校合法的法人地位,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如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1992年政府制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 另外政府宏观调控教育经费,但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产业精神。

    三 美国凤凰大学盈利模式研究  

     凤凰大学由经济学教授June G.Sperling1976年创建于亚利桑那州;该大学原是一所隶属于阿波罗集团的财产学校,但是近年来,学校不满足于仅仅提供岗位培训和进行职业教育,其学科设置开始转向传统的教学领域,开设了诸如教育、哲学等学科,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开创了营利性高等学校授予学位的先例。1987年,凤凰大学获得了中北部学院协会(NCA)高等院校委员会的认证。1998年,该校已经在32个州获得办学许可,开办了87个校园,拥有在校生53,000人。而到2001年,该校又进一步延伸到包括马萨诸塞和费城等九个州,校园增加到100个,学生超过90,000名。目前,凤凰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学生遍及全美各地,甚至跨越到加拿大、波多黎各和荷兰等境外国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⑦    

    与传统高校相比,凤凰大学在办学宗旨、教学与管理方面都呈现着鲜明的特征。

     首先,把自身定位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凤凰大学收取的学费远远高于多数社区学院和州立大学甚至某些非营利的私立大学,平均每年达到6,500美元,而州立大学每年的平均费用为2,500美元。然而,也正是由于学校的企业性质,学校视学生为顾客、消费者,始终关注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对消费者的兴趣高度敏感,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

    其次,由于定位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加强了课程与社会适应性,进行职业教育。

    另外,非常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凤凰大学的网络课程已经占全部课程的很大比例,通过网络形式,就可以完成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全部课程,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省教学成本。

    总之,凤凰大学有别于传统高校的特征在于,它把自身定位为企业,围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这一宗旨,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教学,开设实践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并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四 国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点启示

     通过国内外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对比研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些启示。

     首先,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概念。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是不是生产性部门,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各种观点莫衷一是。但是达成共识的是:高等教育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于一身的双重性质,要把握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一统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开发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潜力。大多数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又不是完全的产业,不能按一般性产业对待,提倡发展教育产业和推进教育产业化,应当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在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同时,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而不是提倡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完全产业化。

     第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

     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性的一面离不开对高等教育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改革。因此,对于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达成共识,民办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到了如下的作用:

     (1) 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弥补国家财政支出不足,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经费供求矛盾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矛盾要靠开源节流。发展民办教育,打破原有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可以实现教育投资的多源头、多渠道,同时,民办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求生存,可以充分利用大量闲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引导消费结构,满足社会多层面选择教育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自由选择的经济,民办教育是自由选择的教育模式。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外化为教育市场选择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教育供给的多样性。民办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包括办学形式、办学条件、特色教育等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另外,民办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公众教育投资意识,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消费观念,把教育消费纳入家庭消费结构,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消费取向。

     (3) 打破政府包揽办学单一格局,形成教育竞争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民办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家统一办学的格局,实现从政府办学的单一主体向社会力量办学的多重主体转变,并且不断增加社会办学份额;民办学校的发展为现有的教育创造了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民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增强了民办学校的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了公办学校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管理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

     (4)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利于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形成办学特色

     民办学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办出特色准备了条件。通过人事制度、内部组织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品质。可以说,民办学校体制注定它能够克服缺少特色、“千校一面”的缺陷,利用在办学思想、内部管理、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自由发展,成为教育实验的开路先锋、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第三,加快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建立教育与市场连接的运行机制

    与当代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相比较,我国高等教育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在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开发教育产业,发展高等教育,更重要的在于结构的调整、效益的提高和制度的创新。教育产业化的意义就在于是否能建立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使教育事业真正具有市场弹性,使教育事业发展能够不断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制度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困难的,它更多的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制度意识。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制定相关法律,并且建设连接教育和市场的机制,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而不仅是“增长”。⑧

    参考书目:

     1)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defini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value of going to college> 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www.ihep.com

     2)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A case study >   Paul Hare and Mikhail Lugachyov CENTRE FOR ECONOMIC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3) < Driving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ing>

     4)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bubble> George F. Will, "The Education Bubble," Washington Post, March 31, 1997.

     5) <Higher education> 2002-03  Governor's Budget Summary

     6) <Difficult Times Ahead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By John O. Andersen April 11, 2001

7) <Higher education crucial to UK economy>  Donald MacLeod, Tuesday June 18, 2002 EducationGuardian.co.uk  

8)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Knowledge-Driven, Global Economy of the 21st Century>  James J. Duderstadt President Emeritus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oronto, Canada October 31, 2000

     9)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六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0)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周满生 主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1) 《当代美国学校模式重建》/卢海宏 著。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2) 《跨世纪的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蔡克勇、韩民 编。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注释:

     ① 《透视美国教育产业》南洋发展集团总裁  王伟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教育综述 >> 海外概况 >>

     ② <The New Economy and Restructuring Higher Education>   by Clyde W. Barrow  THE NEA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65

     ③ 《美国发展教育产业给我们的启示》   吴志振 《湖北教育》

     ④ 《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与作用研究》 魏贻通

     ⑤ < U.S.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By James Morrison  Issue of On the Horizon

    ⑥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 Agency

    ⑦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代表——凤凰大学》《全球教育展望》http://www.master100.com 国际教育交流

⑧⑧ 《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经济运行模式》侯晋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2-11-12

     作者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邮编:100044

email:Maggie_geng@263.net

     电话:01051681018       13810549466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