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番禺将新增5家大型医院,其中包括两家省级大型三甲医院;与此同时,番禺各镇区计划新建10间门诊部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而番禺与广州老城区120急救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有望改变。本报10月15日推出的“解读番禺新移民之困”专题《你的身体,属于番禺还是广州》,引起了广州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关部门对本报反映的数十万新移民的看病就医之困进行了积极回应。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番禺与广州老城区的医保不能互通是一个历史问题,由于两地的医保基金是分开独立统筹的,导致了两地医保卡不能通用。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应的协调工作正在进行中,而目前新移民可以暂时采用申办异地就医、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以及就近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等办法来解决。
针对番禺楼盘小区密集但高等级医院匮乏,新移民就医难的问题,广东省卫生厅表示,由省政府投资数亿元兴建的两家大型三甲医院将在3年内投入使用。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张立昨天表示,番禺的医疗资源确有不足,但目前大石镇人民医院的异地重建项目已经立项进入启动阶段,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将在番禺石碁建一间热带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医院。此外番禺区还将建设10间门诊部和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的项目预计2008年能完成,最迟不会超过2010年。记者获悉,番禺区政府还计划在市桥按三甲医院的规模建设一所大型医院,这样,3年内,番禺将新增大型医院5家。
此外,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番禺120急救系统是否纳入广州120系统,并将于近期内进行讨论。
医保互通正在研究
三途径缓解新移民医保就医难:
●已退休的可申办异地就医
●在职的如有急诊可办零星医疗费报销
●慢性病和一般疾病可选就近定点医疗
广州的医保卡在番禺医保定点医院里用不了,这使很多在老市区内工作而住在番禺的市民们感到非常不便。番禺也是广州的一个区,为什么广州的医保卡在番禺不能通用呢?目前,如何缓解这些“新移民”的就医难问题?
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他们称,本报所反映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应的协调工作正在进行中。此外,虽然目前广州和番禺医保基金的独立统筹导致两地医保难以对接,但仍有三种途径可以缓解“新移民”医保就医难问题。
医保不通源于统筹独立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吴子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番禺在行政规划上是广州的一个区,但实际上两地的医保基金是分开独立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分属不同的统筹单位,导致了两地医保卡不能通用。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早在2001年底广州基本医疗保险启动的时候,市政府为了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决定先以越秀、东山、荔湾、海珠、芳村、白云、天河、黄埔等八个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为一个统筹单位,番禺区、花都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暂不列入市级统筹范围,分别作为独立的统筹单位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因此番禺区的医保改革政策措施,并不与广州市相同,这在实际中体现为番禺与广州两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及两地市民所享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也不相同。如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的计算基数,市属和各区的计算基数标准为2353元/月;番禺区仅为1292元/月。这些不同,正是目前两地医保工作难以实现对接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报告提出解决目标
据了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今年3月,市长张广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规范基金监管,逐步实现全市统筹”的工作目标。当番禺区的医保纳入市一级统筹的时候,“新移民”们的就医难问题便可得到彻底解决。当然,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推进之中。
三途径缓解医保就医难
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广州和番禺分属不同社保统筹单位的情况下,住在番禺的“新移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缓解医保就医难的问题。
一是申办异地就医。这个途径适合于那些住在番禺且已退休的广州医保参加人员,还有那些已在番禺区工作半年以上的广州医保参保人。申办异地就医的人员,可通过自己的参保单位进行集体办理,选择住所附近的3家番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经这3家医疗机构和番禺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审核盖章,并由参保单位加具意见盖章后,送到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个人账户管理科办理确认手续就可以了。办理了异地就医手续后,住在番禺的广州医保参保人便可以在患病时到先前认定的3家医院接受治疗,医疗费先由个人垫付,出院或结付医疗费之日起1个月内,凭相关材料由参保单位向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申请报销。
二是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这个途径适合于那些住在番禺的在职广州医保参加人员。这类人员如患病需急诊或抢救时,可以到番禺区的定点医疗机构接受紧急治疗,所需医疗费用同样先由个人垫付,然后在出院或结付医疗费之日起3日内,凭相关材料由参保单位到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办理报销。
三是慢性病和一般疾病可选择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据了解,目前经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广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有343家,临近番禺的海珠区也有39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供选择。市医保服务管理中心表示,需要住院的“新移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近在广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
------------------------------------------
■专家献计
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
中大教授凌莉表示,当务之急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 居民基本医疗要求
“番禺华南板块的医疗资源规划的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快满足这些‘新移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昨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凌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番禺在短期内无法建立大型医院,因此应首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应客观看待医疗资源差距
10月15日本报报道曾提到,《广州市卫生区域规划(2001-2005)》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大型综合医院27间,其中96%集中在东山、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和白云区,而在番禺,大型综合性医院仅有1家;就医院床位来说,东山、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老城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分别为5.96张;而番禺、花都、从化、增城等城区仅为2. 48张。
凌莉教授表示,番禺华南板块的医疗资源规划的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要客观看待番禺和老城区之间在医疗资源方面的差距。凌莉说,首先,《广州市卫生区域规划》的统计数据把位于老城区的省属大型综合医院也计算在内,这样就在数字上加大了老城区与番禺之间的差距。而且大家要明白的是,广州市各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不仅限于广州市内的居民。
其次,广州一直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中心,其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医疗服务已经比较完善,而番禺撤市并区不过几年,与老城区必然暂时存在差距。
新移民医疗问题值得研究
据凌莉介绍,她在2000年参与制定了《广东省卫生资源配制标准》,该标准要求,各区域要根据该标准和当地户籍人口,并适当考虑暂住人口数计算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按此规定,番禺在进行资源配置规划时主要考虑户籍人口。目前番禺有3家医院的病床数超过500张,按番禺目前的户籍人口数计算,这个比例已经不算低。但如果把数十万的新移民也计算进来,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就会变得很突出。
凌莉说,番禺新移民现象是最近才涌现的,这些新移民既不属于番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也有一定区别,因此如何考虑新移民医疗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当务之急是发展社区医院
凌莉表示,新移民们在广州的大型医院享受惯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去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番禺,心理有落差可以理解。但她认为,由于医疗行业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而且需要经验的积累,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番禺在短期内新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医院并不现实。
凌莉认为,未来的就诊模式应该是“两极分化”,即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真正患重病要去大医院就诊的病人是少数,大多数病其实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能治好,加之番禺新移民大多数是年富力强的白领,他们目前需要的,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番禺居民聚集的区域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解决番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医院应是更下一步的计划。”凌莉说。
双向转诊可保证医疗水平
考虑到番禺在短期内难以新建大医院,凌莉提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好与周边医院,如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等建立一种双向转诊制度。病人有病先去社区卫生机构,如果社区医生无法处理,就将病人及时转诊到广州的大型医院;病人度过危险期后,再由大医院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凌莉说,这样一种模式比较符合番禺目前的实际。
凌莉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规定配置相应的业务用房、设备和医护人员,以保证服务水平。番禺3家床位超500张的大医院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居民的要求,可能是由于部分患者对其医疗技术水平信任不够,因此有人宁可选择回广州治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120最好由全市统一协调
此外,番禺和老城区医保不通在客观上也迫使大量患者要回广州治病。凌莉指出,要解决番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不但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且医保方面也要配合,否则即使建立了社区卫生机构,新移民仍然可能选择回到老城区就医。
对于两地120各自为政的问题,凌莉指出,番禺既然并入了广州市,120最好统一由广州市协调。120在接报后,原则上是通知离病人最近的医院出车接回病人,如果120统一由广州市处理,那么至少可让离广州较近的番禺居民享受到市区优质的医疗服务。
------------------------------------------
■新移民声音
由于环境舒适,“番禺新移民”中老龄人口的比例相当高,不少人干脆就是买房给老人养老。对于这一群体来说,提出“有病了得不到及时治疗?”“医生的水平和医疗设备能不能像广州的大医院一样?”等医疗问题的业主占了受访业主20%的比例。
广州碧桂园薛阿姨:针对医疗问题,首先必须打破“两套制”的局面,医保和急救必须和广州挂钩。当初子女在番禺给他们买房子是觉得这里空气清新、环境舒适,适合颐养天年,但如今,两位老人越来越觉得这里并不适合养老。“看病真的很麻烦,小区的门诊我们是基本上不去的,有什么事就只好叫邻居把我们送到广州的大医院。”
丽江花园陈小姐:母亲前几天不小心把手摔伤了。“还好,伤势不算重,小区的门诊部看了看就好了。”但是这一意外的发生还是给陈小姐夫妻敲了个警钟。“小病小灾不可怕,真有大病了恐怕还是要找广州的大医院才成。”祈福新村的医院投资较大。多数业主表示,突发疾病有依靠,但医疗水平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广州奥林匹克花园苏先生:应该鼓励更多高质素的私家医生在番禺楼盘落户。番禺住了一大批的高尚成功人士,这类人之所以不到小区诊所看病是因为觉得那不是身份的象征。如果小区配备了私家医生,这起码可以解决感冒、发烧等小病的“燃眉之急”。
星河湾冯先生:政府对目前华南板块的公共医疗单位应多加扶持,利用市区优厚的医疗资源,在番禺培育至少一间三甲医院,免除看病的两地奔波之苦。教育资源应与市区同一密度,冯先生说,在东山区感觉离住宅区几百米就会有一间学校,建议番禺学校也应按教育强区的密度来规划。
------------------------------------------
两家省级医院落番禺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表示,番禺今后应朝建立规模大、级别高的大型医院发展
本报讯 除了广州市卫生局将在番禺有大动作外,记者昨日从广东省卫生厅获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南院区和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两家省级三甲医院也将落户华南板块,其中后者在明年6月即可投入使用。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向记者表示,根据番禺的情况,番禺今后应朝建立规模大、级别高的大型医院发展,才能真正解决番禺人大病朝广州跑的局面。
省妇幼保健院
番禺南院设500病床
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赵庆国透露,省妇幼保健院将在番禺南村镇建设新院区。新院区预计耗资2.2亿元,将在3年内分两期建成。据悉,新院区的病床有500张,加上旧院区的300张,省妇幼保健院两个院区的病床数届时将达到800张。新院区将以人性化作为设计原则之一,结合妇女和儿童这一主要服务人群的特点,在全省首次设立幼童专用尺寸的洗手盆和厕盆。赵庆国表示,要把省妇幼保健院建成全国一流的保健院。
省中医院
大学城医院明年启用
到明年6月,番禺的居民驾车只需10分钟-20分钟即可去到新建成开业的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看病。目前该院已经建成了一座附楼,并且已经开设了有各个专科的门诊。
据悉,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又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或广州大学城医学中心,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分院。该院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心地带,是省政府大学城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其实际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床位800张,其规模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的4倍。
据了解,该院继承了广东省中医院医、教、研三方面的强大综合实力,拥有一支包括一批全国著名的名老中医和现代医学专家学者在内的高素质中西医临床队伍,将使大学城的广大师生员工、番禺地区居民在该院享受到与广东省中医院一样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省疾控中心
拟斥资5亿搬到番禺
省疾控中心迁建办公室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整体搬迁,新址已初步选定在番禺。据介绍,新省疾控中心预计在3年内建成,占地总面积为87165平方米,由省财政拨出专款5.06亿元筹建。据介绍,新建的省疾控中心将是世界一流实验、检验设备的大型园林式疾控中心。在初步设计方案中,除了有大型绿化广场和篮球场和网球场外,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停机坪,以便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紧急启用。
昨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向记者表示,根据番禺目前的情况,番禺今后应朝建立规模大、级别高的大型医院发展,才能解决大病朝广州跑的局面。
-------------------------------------------
大石医院斥亿元重建
市卫生局副局长张立表示,番禺医疗水平2010年左右能赶上广州老城区
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张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番禺卫生资源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但相对于广州市平均水平来说,确实有不足之处。
番禺医疗资源确有不足
张立表示,广州市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直都很关注,就卫生方面来说,严格按照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指导区县做好卫生资源管理调配工作,包括适当增加医疗资源。
据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有726万户籍人口,加上近400万流动人口中的常住人口(即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广州实际上大概念的常住人口有1100万左右。这巨大的人口给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加重了负担,其中就包括教育、交通、卫生等方面。
据介绍,目前,番禺二级以下的医院占了大部分,其中有4间区管医院,21间镇卫生院和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共25间一级医院),另外,还有6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小型门诊部。这些都是公办的医疗单位,不包括民营医院。
而番禺医疗资源的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医院。第一家大型民营医院——祈福医院就坐落在番禺祈福新村社区内。另外,社会力量办的营利性医院还有21间。
根据统计数据,2003年底,广州市每千人口占有的医院床位数为5.2张,每千人口拥有的医师数是3.2人。而番禺卫生局统计数字显示,该区每千人口占有医院床位数为2.22张,每千人口占有医师数为0.9人。这些都比广州市平均水平偏低。
新建三家医院已经立项
张立告诉记者,目前番禺的医疗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因此从广东省到广州市的卫生行政部门,都对番禺卫生资源调整给予了很大关注。除了新建的大学城内广东省中医院将开设分院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也将进驻番禺南村,开设专科分院。
更重要的是,根据广州区域卫生规划方案,2010年前,番禺还将有多所医院新建或扩建。据介绍,目前大石镇人民医院的异地重建项目已经立项进入启动阶段。预计这家目前床位不到200张的镇医院,在重建后将扩张到400张床位,相当于区中心医院的规模,总投资超过1亿元。另外,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将在番禺石碁建一间热带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200张,该项目也已经立项。另据透露,番禺区政府还计划在市桥按三甲医院的规模建设一所大型医院,并将有望成为番禺区最好、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医院,可以为番禺区包括周边的市民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张立说,除了新建或重建上述医院外,番禺区还将建设10间门诊部和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的项目快的话预计2008年能完成,最迟不会超过2010年。届时,番禺整个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上一个台阶,接近广州市的医疗平均水平。
据介绍,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要求做到居民出门500米,步行15分钟能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并且能够提供家庭医疗服务。目前广州老城区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但番禺等地区还没有达到。张立表示,在今后的规划中,有关部门也肯定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
张立表示,根据国家卫生部提倡的原则,在医疗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除了公共卫生项目必须由政府财政支持外,纯粹有偿的医疗服务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为当地居民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不过,任何一所医院建设都要受区域卫生规划的调控,也要达到相关的准入标准,包括人才、设备等。
120纳入广州尚待研究
对于番禺120急救系统未纳入广州120系统,从而给部分群众造成不便的问题,张立介绍,目前除了番禺外,花都、从化、增城都没有纳入广州120急救系统。这里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存在实际上的操作难度。
番禺区卫生局办公室邹主任认为,目前番禺的120是纳入110系统的。院前急救有一个就近原则,市民拨打120后,120中心也是通知附近的医院出车去抢救,病人也是先运送到当地的医院。如果市民需要广州医院出车急救,可以直接拨打该医院的急诊电话,要求出车。比如洛溪新城附近的居民想去广州就诊,也可以自己拨打中山二院南院的电话。
记者获悉,目前番禺120急救系统是否纳入广州120系统,以及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管理,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之中,并将在近期进行讨论。有业内人士认为,可以采用广州120急救中心在番禺设置分中心的模式,进行整合资源和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