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引起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强烈共鸣。许多教师都认为,《意见》是一个制订非常及时、阐述非常全面、现实意义非常重大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实现解释性和规范性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炳林认为,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系统工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接触最多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倾向也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永捷对记者说,“爱国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来自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山河大地、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是凭借空洞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应当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母语教育纳入到大学课程体系中去,使学生吸收传统文化智慧,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获得自己的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
在谈到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时,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沈越指出,大学生是一个关心时事、思想活跃的群体,只有课程能够及时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政治经济学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心。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都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外在于专业课教学的,任何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能。专业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克服专业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