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

www.jyb.com.cn 发表于: 2004-10-31 00:00 点击:

    据研究发现,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

  “起初,伊凡·戈德堡和他的同事开玩笑地称这种行为为网络成瘾,但后来由于这样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人们就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网络成瘾这样一种病症。无论怎么称呼这种现象,事实是确实有人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患各种心理障碍。”
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

  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经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国外学者Grohol认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浸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

  Grohol认为,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而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聊天室、新闻组或Web站点等。

  然而,网络成瘾的概念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等,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

  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专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许多时间,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些行为称为成瘾。”

  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也无法确定网络过度使用是一种新的成瘾症状,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是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导致网络使用过度。

  不论学术界如何争论,在现实中,网民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事实,屡见不鲜。在前人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很小,未达到成瘾程度而对网络有依赖行为的网民人数比例却比较大。这些人介于正常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让我们暂且称之为“网络依赖”,它在学生中比较常见。

  网络依赖并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依赖者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成瘾症状,只是精神上对网络的依赖。网络依赖的人可以正常生活,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高于网络成瘾者,但互联网对于网络依赖者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使生活便捷的工具”这个层面,网络依赖者同网络成瘾者一样,都将互联网视为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网络依赖者倾向于退回到网络上寻找慰藉。网络依赖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所以,对于网络依赖群体我们不能忽视。

  在校园里,网络依赖的群体比例较大,这是由学校的外部环境及网络使用者的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校学生上网条件便利,无需花费过多,课业需求也引导学生将网络视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同时,校园生活简单,容易促使学生将学习和娱乐的重心转移到网络。另外,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烈,好奇心重,理想高远但心理承受力差,容易有挫折感。当学业竞争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生活不顺利时,学生常会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溺者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重,最终发展为网络成瘾者。

                                       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络成瘾是否属于一种精神疾病的看法,还存在很大分歧,因此至今尚未形成正式的关于“互联网成瘾”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

  研究人员一般以1994年《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用于其他类型成瘾现象的诊断标准作为替代性标准。比如外国学者Young认为,在上述标准中,病态赌博与病态互联网使用的内在特性最为相似,都是一种不涉及被摄入体内的成瘾物的冲动控制性障碍。根据此观点,她修改了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并用于在线调查互联网成瘾问题。

  Young根据修改后的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制定的互联网成瘾的评定项目如下:

  ·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仍然念念不忘?

  ·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

  ·你能控制自己是否上网吗?·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你是否会感到不安或愤怒?

  ·你上网是否为了逃避问题或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抑郁?

  ·你是否欺骗家人或朋友以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在线时间?

  ·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谋职机会的风险?

  ·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长?

  Young指出,如果被试对其中5个问题答“是”,就被认为是“上瘾”。这一标准符合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因此可以区分出正常的互联网使用和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但是,这些测验标准仍然有待进一步考察。

  同时,Young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网络成瘾分为5种类型:

  ·网络性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

  ·网络关系成瘾,过分迷恋在线人际关系;

  ·上网冲动,过分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

  ·信息超载,冲动性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

  ·计算机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

  在网络成瘾的早期,上网者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随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甚至在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

  在梁祝平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团体咨询》一文中,曾这样描述网络成瘾者: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到网络成瘾晚期,上网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则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

    关于网络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影响,已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一般研究认为,每周上网时间在38-40小时,即可能为网络成瘾者。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者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由此产生了消极的心理状况。

  有研究表明,上网交友或玩游戏过度会导致社会孤立和焦虑感,增加抑郁和孤独等消极情绪,并且减少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参与度,还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水平和人格的发展。

  目前,在校大学生上网过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件,如学习成绩不佳、与恋人分手、心情不好、与朋友吵架、想家时,缺乏应对困境的方式和资源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不积极采用有益身心的方式处理或调节,而是借助上网聊天、玩游戏来摆脱烦恼,但是借“网”消愁愁更愁。

  不能合理安排时间 不善于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科学的管理,于是“跟着感觉走”,以至无法抵抗诱惑,在受到同学朋友的邀请时,失去控制能力,无法抽身。

  缺乏符合自身特点的具体目标和生涯计划 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不定,不知该做些什么,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今后该向哪里发展。因此在网上浪费大量时间。试想:明确告诉一个人到哪个地方去,而告诉另一个人只是向前走,谁达到目标的速度更快?

  盲目追求时尚 认为通宵上网是现代时尚青年的必修课,不玩游戏不上黄色网站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听到同学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却插不上嘴是很尴尬的事。

  没有培养起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的文娱活动,把上网作为主要的消遣活动。

  自尊感的寻求 渴望能表现自己以获得别人的羡慕甚至崇拜,是人的普遍需求。网络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满足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并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如现实生活中的沉默者,很可能在网上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平日里飞扬跋扈在网上有可能吐气如兰。每个人天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只不过是没有遇到最合适的听众,网络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场所。尤其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受到阻碍时,在网上能够寻求到心理补偿。

  满足青春期的性冲动与猎奇的需求 对青春期阶段产生的性冲动和欲望,不会利用合理的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在黄色网站上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的欲望。但因缺少抵制诱惑和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黄色网站中不能自拔。

                                  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

    网络依赖伴随着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至今仍属于比较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就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虽层出不穷但未有定论。

  下面就介绍一些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干预方法。对于目前多元化的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

  ·时间管理;

  ·雇用一名监督者;

  ·设定目标;

  ·禁止特殊的网络使用行为;

  ·使用提醒卡片;

  ·记录个人网络使用清单;

  ·借助计算机程序治疗成瘾行为,定时在计算机屏幕上弹出窗口提醒上网者应该下网;

  ·接受个别治疗或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

  以上所列的前七种干预方法,其实都是以各种渠道从行为上做出限制,强行控制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时间及强度,以此来矫正上网者的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然而专家指出,网络依赖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人们陷入网络依赖的境况,往往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干预的方法也应该溯本求源。禁止网络依赖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解决根源上的问题才是本质。比如研究网络成瘾问题的资深学者Young就提出,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类型,干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例如,对于最初由于好奇而后成为强迫性的网络性成瘾行为,可以采用性罪犯心理治疗法以减少潜在的危险;对于因过分害羞和自我意识过强而过度依赖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并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来矫治;对于卷入网络恋情而影响了实际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者,可采用婚姻和家庭治疗重新调整夫妻关系,使家庭生活恢复正常;对于幻想借助于互联网上角色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从主观上逃避不良情绪(如应激、抑郁、焦虑)或个人困境(如失业、离婚)的人,可以用精神疗法并配合必要的药物进行治疗。

  今天,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家长常常因为担心孩子沉溺于网络而感到焦虑。是否能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有专家建议,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孩子玩电子游戏,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教他们学会守时、守信、守约。具体的方法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签订一个协议,将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地点、内容等通过平等的磋商,“约法三章”,并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任何“游戏”也像电脑游戏一样,都是有规则的,同时让孩子表态,他如何履行协议,如果做不到怎样接受处罚等等。事实上,孩子如何对待电脑和网络,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网络依赖的艰难处境,还可同时让他们学会如何理智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网络依赖的团体干预

    如果渴望摆脱网络依赖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支持团体,在这个团体中的伙伴都是与自己有着相同困扰的人们,大家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在团体活动中建立起生活的目标,找到生命中的重要关系,共同努力改善现状并分享经验,则网络依赖的程度自然会减轻直至消除。

  网络依赖的团体干预方法,就是对网络依赖人群,施以心理学领域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或称“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所谓团体心理咨询,就是由心理咨询员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

  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辅导方式将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对于青少年群体,团体为其提供了得到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经常与多样的增强,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团体辅导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网络依赖的学生,在团体中接触到与自己有着同样问题的同伴,这可以使其减轻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态寻求行为改变的方法。

  其次,团体辅导可以使网络依赖的学生获得安全感。学生因体验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为,可以跟友人交往,自己也有朋友,这些都能增进安全感。网络依赖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因为自己可以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另外,因为在团体辅导的最初,成员们共同签署契约,所以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依赖的学生在团体中作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所以,各种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中,团体辅导是优秀的选择。

  按照团体咨询的理论指导,在辅导网络依赖者的团体中,理想的团体规模应在8~12人左右,团体咨询的时间间隔为一周(也可以视具体情况间隔先短后长)举行一次,每次1.5~2小时为宜。学者乐国林认为,对于网络依赖者的团体咨询,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对网络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引导团体成员对网络的正确认知;人际交往练习,改变在现实中不恰当的与人互动模式,增加团体成员社会适应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讨论,学习自我控制,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律;引导团体成员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所在。然而,对于使用网络已经发展到病理性心理障碍的人,则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强化法、森田疗法等进行治疗。

  在学校里,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网络依赖的同学进行引导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网络依赖者在团体中可就成员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在团体中得到心理支持,练习社会交往技能,成员之间共同制定时间管理方案,互相监督。这种友善、鼓励、支持性的氛围将帮助网络依赖者正确确定网络在生活中的位置,扩大生活范围和视野,摆脱网络对其无形的束缚。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