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大学城勤工俭学岗位抢手;学生尴尬竞争上岗

信息时报 发表于: 2004-11-06 00:00 点击:
    根据有关统计,今年广州高校入学新生中贫困生比例高达25%-30%左右,仅广州大学城,就至少有6000-7000名贫困生。为了解决生活困境,勤工俭学成为许多贫困学生的主要助学方式。但由于大学城远离市区,居住在孤岛上的大学生们无法像师兄师姐那样到校外寻找兼职工作,一切助学岗位只能依靠学校,有的高校出现10个大学生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为此,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创造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难题。

  一份无奈:根据贫困程度推荐岗位

  5日中午,在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校区饭堂,吃完饭的学生们正陆续走出饭堂去宿舍小睡。但生物技术专业的2004级新生小芬依然在忙碌,她要将饭桌上的残渣一一收入垃圾桶内,之后还要擦拭桌椅,扫地、拖地,而且必须在下午上课之前干完所有的活儿。尽管这份工作十分辛苦,每月收入仅200多元,但小黎却干得很开心,她说,能够找到这份勤工助学的工作已经十分幸运了,因为它可以解决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费用。身无分文走进大学校门的她,几天前还在担心怎么完成四年学业,现在不用再为此发愁了。

  小芬说,在这之前,班里有很多贫困生都在申报这个岗位,但都没有拿到,因为能上岗的名额太有限了。也正因为如此,小芬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千万别迟到早退”,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而在大学城的其它几所高校,像小芬这样急需找到工作解决生活难题的贫困生还有很多。然而学校能提供的岗位太有限了,大多数学生要在长期等待之后才能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华南师范大学一位来自湛江的新生告诉记者,开学初,学校图书馆设有60个编制的管理员岗位,竟涌来数百人报名。学校不得不将名额表派往各院系,由知根知底的老师们根据学生贫困的程度“择贫推荐”。

  见面尴尬:为争岗位寝室内闹红脸

  记者调查发现,根据统计,广东各高校学生中贫困生人数大多在20%左右,也就是说大学城3万多学生中就有大概6000~7000人属于贫困生。在这个远离闹市的小岛上,因为无法从事校外兼职,大学生们寻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迫切心情比任何人都强烈。但由于大学城刚刚投入运作,众多设施还在完善中,能够提供给大学生们的岗位却是十分有限。没有了校外兼职作支撑,贫困生们纷纷将求助的目光伸向校内,通常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刚一公布,就有10多人争抢。这也使得校方倍感压力。

  华南理工大学是大学城勤工助学工作最早起步的高校,但该校提供的200多个岗位也仅能满足一半的贫困生的需要。在广东药学院,目前设立了100多个岗位,提出申请的大学生却有400多名。华南师范大学120个岗位,每期要按3∶1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培训竞争上岗,“僧多粥少”的现象在大学城中十分普遍。

  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因为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太有限了,为争岗位有时也成为同学关系的绊脚石。在他们宿舍里就同时有三个人申请了学生工作助理勤工助学岗位,但学校只有一个名额,于是表面上大家相互谦让,但暗地里都想得到这份工作,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找辅导员拉关系,走后门,有的还会请老师吃饭。而一旦这个名额定下来了,之后好几天,寝室的同学关系都会亮起红灯,彼此见面很尴尬。

  工作报酬:勤工俭学月挣200元

  据了解,高校里勤工助学工作的“工资”基本在5~10元小时,月工资多在200~300元,差不多刚好是一个学生每月生活费的最低标准,因此一个岗位基本可以解决一个贫困生的生活问题。

  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高校中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图书馆助理管理员、各院系办公室工作助理、饭堂清洁、课室大楼清理等工作,还有一些诸如组织旅行社进校参观等的临时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挖掘资源,一些卖报纸、送牛奶,保洁员等往常高校中较少见的助学岗位如今也在大学城高校中出现。广东药学院今年还设立了一个放电影的职位给学生,让学生当起电影放映员,上岗的学生只要每周帮助教工放一两场电影,看一看放映机,就能获得每月200元的工资。大学生们还可以去做饭堂的帮厨,图书馆、计算机房的管理,或是帮助教授整理资料。更多的高校从助学、助研、助教多方面帮助贫困生上岗。

  大学城校区提供助学岗位实在太难了,在记者采访中,这是各高校的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老师们说,由于大学城实行新的管理机制,后勤工作大多外包给物业公司打理,能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就更少了。加之大学城处于孤岛,周边设施不够完善,学生难以与外界沟通,机会也就少了很多。

  校方措施:加大投入 创造更多岗位

  岗位的紧缺,使得学校在安排助学岗位上深感压力。如何让更多的贫困生受益,校方必须想法子找路子。记者采访了解到,各高校目前正积极制订各种措施,增加学生的上岗率。

  措施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华南理工大学彭新一副校长就表示,新校区要实行精细管理,机关部门可以腾出更多的岗位给学生上岗,可以由“聘临时工”转而聘学生。对于高校来说,我们更希望大学生从事的助学岗位是与专业有关的管理性工作,学生不仅要自食其力,更要能在勤工助学中学到有益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解决生活难题。在国外,一个高校接待外宾,20人组成的接待组,有一半以上人是经过培训后的学生担任接待员,为什么中国的高校就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认为,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完全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毕业后,愿意用学生的单位就更多了。

  措施二,加大勤工助学的资金投入。一些高校从学费中抽取10%的经费专门用于学生勤工助学津贴发放。华南师范大学在大学城校区安排了60个名额的图书管理员职务,由校学生处一次性贴本两万元,支付学生的“工资”。每名学生每小时可获得5~8元,一个月至少可拿到250多元钱,生活可基本得到保障。

  在经费投入上,华工负责人坦承,今年华南大学城校区招入2000多名新生,仅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投入就达60多万,明年还将达到310万元,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处负责人介绍,学校目前主要侧重对学生兼职技能的培训。学校定期开设培训班,对学生培训一些兼职技巧,如电脑技能培训,家教技能培训等。

  出于便于管理和对学生安全的角度着想,学校暂时不允许学生外出兼职。要求学生经过校内培训,拿到上岗证之后,才能出去“自谋职业”。贫困生可通过学校的助学贷款渡过暂时的难关。等大学城勤工助学二期工程开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岗位。记者薛冰实习生邹侨尉

    助大学城学生要用新思维

  由于大学城远离市区,大学生们无法像师兄师姐那样,到校外寻找兼职工作,助学岗位只能依靠学校,于是,“众人齐争一碗粥”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十个大学生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而仅广州大学城,就至少有6000~7000名贫困生。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既可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可提高动手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此也是大力提倡的。从近年广州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们勤工俭学意识浓厚,而广州活跃的经济,灵活的用工环境,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以此为纽带,逐步建立起了良性关系。有关各方都从中受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良性局面也是广州高校吸引国内学子们争相报读的优势之一。因为报读了广州的高校,不仅意味着离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距离最近,也可能意味着用自己的手缓解就学压力的希望最大。

  今年入读大学城的大学生们遇到的难题,的确是个新情况。笔者以为,虽然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对学生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无动于衷。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给大学生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如此,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也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保持广州高校优势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为,华南理工大学在新校区实行精细管理,腾出更多的岗位给学生上岗,由“聘临时工”转而聘学生的做法,就值得肯定和推广。大学城的客观环境毕竟不能跟老市区比,最实际的就是内部挖潜,从学校岗位本身找机会。事实上,这里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新型的大学城完全可以采取新的管理思想,开放更多的岗位给大学生们,让大学城逐步走上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路。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