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就不知其中的纯粹。
略显黑瘦、充满自信的刘勇毕业于三峡大学,获文学、法学双学士。2003年8月,他参加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7名分别来自河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了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郎溪乡,演绎了一个充满创业热忱的“油菜花故事”。
在郎溪乡,8名志愿者有当教师、医生的,也有做农技员、律师的。刘勇则担当了郎溪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团委书记。他介绍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志愿者们普遍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险,好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了见阎王”。
农民的贫困煎熬着8名志愿者年轻的心。经过近一个月田间地头的调查,他们发现,郎溪乡农民以种植玉米和红薯为主,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调整种植结构。接着,他们又分头到邻近几个乡和县城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当地油菜籽需求旺盛。恰好有一名志愿者来自西南农业大学。此后还了解到,种植黄籽油菜是重庆市鼓励发展的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很快,一个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规划形成了,并且得到了郎溪乡政府的批准。
虽然志愿者们胸有成竹,但当地老百姓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据刘勇介绍,在规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码头村,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村民们却不理不睬,不时还传出不屑的嘘声。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村民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要你来教我吗!”虽然有些窝火,但志愿者们一琢磨就释然了:人家祖祖辈辈都这样,几个外来年轻人一席话就让人家改过来不现实,得用事实说话!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西南农业大学引进优良品种“渝黄一号”,与几名乡干部一起制作了规范的示范苗床。第二步,请乡政府出面,组织50名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民前往参观学习油菜种植技术。第三步,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优良油菜品种。
刘勇回忆说,那段时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阴雨绵绵,他们都整天泡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油菜。他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干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的不易,手上磨起了血泡,挑破后刺痛钻心。”
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8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终于在郎溪乡建起了4000亩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和200亩油菜高优示范片区。
“治穷先治愚”。刘勇回忆说,他下村调研时见到一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并双手合十,对天祈祷。那位农民告诉他,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害。刘勇不禁愕然。
刘勇与其他7位志愿者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刊,并请教农技干部,从零开始边做边学。同时他们创办《志愿者之窗》,分发到全乡,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油菜成熟时节,4000亩油菜产值将超过12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收100元以上。一位当地农民感激地说:“大学生真是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油菜长得茎壮、叶肥、薹多,亩产比过去增加了近200斤。”郎溪乡乡长冉定航说,“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成功,使乡党委政府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大了。
刘勇感慨地说:“经过近一年的历练,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学时成熟。在这里我结识到更多朋友,学到了更多知识,亲身体会到了西部贫困山区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记者 徐旭忠)
“在西部支教,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生活中充满了爱心、友谊和感动,孩子们给了我快乐和自豪。”
钱江:苦涩中,和山里娃快乐成长
今年23岁的钱江是江苏淮海工学院2003届毕业生。毕业前夕,他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被分配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演池乡演池中学支教两年。“对于西部的贫困,虽然早有思想准备,可是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还是有点难以接受。” 在演池中学简陋的单身宿舍里,钱江对记者说。
因为没钱盖学生宿舍,离家远的学生只能租住在附近村民家中,晚上借着烛光学习。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可是既没有教材又没有计算机,本来需要操作练习的计算机课纯粹成了“纸上谈兵”。一位老师叮嘱他:“咱们这个地方穷,不比城里学校,上课的时候粉笔要节省着用。”钱江后来了解到,演池中学实行一费制,每个学生每学期交150元,学校只能从中拿出很少一部分钱用于办公经费。
计算机系毕业的钱江以前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站在讲台上。去年到演池中学的第二天,他作为初一年级的英语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就闹了笑话:丢三落四、结结巴巴。钱江说:“那节课,觉得45分钟时间长得好像几个小时。”
钱江是初一(4)班的班主任。一些孩子受方言影响,学英语吃力,钱江就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他们补习英语。他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按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小组之间再进行纠正、评比。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除了尽可能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上课,我还逐渐学会了与孩子们相处。”钱江说。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来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有一次,钱江发现一名平时成绩出色的学生没有交作业,便气愤地问她原因,但这个学生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像样的话。他气急之下,把这名学生骂出了门,还责罚她写份检查。当第二天这名学生恭恭敬敬地把检查交给他时,他才明白作业没完成的原因是她的手冻肿了!钱江看到孩子的十个指头冻得通红,像红萝卜;手背肿得像面包并裂开了口子,渗出了鲜血。深感愧疚的钱江打了一盆热水,给她洗了手,擦上了自己带的冻疮膏,并嘱咐说:“每天早上来洗一次。”后来钱江还给这个孩子买了一副手套。
演池中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张春侠告诉记者:“钱江勤学好问爱钻研,在讲课方式上还不断创新,现在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了。”
钱江说,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这里的孩子上学太苦了。有一次,钱江到学生们合租的民房内,看到学生王乐的晚饭仅仅是两个馒头、一碗开水和一包吃剩的方便面调料时,禁不住鼻子一酸。
在一次体操练习课后,钱江买来雪糕请同学们吃,几个第一次吃雪糕的学生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在贫困山区,钱的价值往往被放大了。
去年底,每月只有600元生活补助的钱江向学校递交报告,表示愿意在支教的4个学期内,每学期出资500元设立奖学金,奖励每个年级期末考试前3名学生。“这些钱不算多,我只希望解决一些学生的困难,哪怕是多吃几顿蔬菜,多买一件衣服、一副手套也好。”
今年2月17日,演池中学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由钱江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发到了9名成绩优异的学生手中,许多孩子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奖学金。
去年11月份第一次生炉子,钱江看来看去不知从何下手,学生们七手八脚地给他砌好炉子,找来干柴,一会儿就生着了。那一晚,躺在狭小的宿舍里,看着彩条布包着的天花板,钱江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钱江的爱心正在蔓延。他拿出一张刚刚收到的汇款单说:“在报纸上看到我介绍演池中学的一些情况后,广东佛山的汤晓云寄来了1000元,让我转交给困难学生。志愿者的标志是一双紧握援助的手,这就意味着在困难面前,我们大家应该相互扶持,相互温暖。”
钱江的父亲钱建勤、母亲邱兰芹都曾做过知青。钱江说:“因为有了类似的经历,回到老家邯郸过寒假的时候,父母觉得我懂事了,与他们的共同语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