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寒,闭塞,无知,茫然,……在高科技逐渐平民化的“E时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受过不同教育的大学新生中,总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要经历一种阵痛——比物质差距更伤人的,也许正是这精神上的落差与无助……
感受落差
在武汉科技大学主楼计算机房门口,材冶学院04级某班的学生陆陆续续下课走人了。走在最后的男生小牟,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低着头,闷闷地挪着脚步。他心里很难受,因为刚才老师布置的一项“制作WORD文档并设计版面”的课堂作业,有些熟悉电脑的同学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他盯在屏幕前整整两节课,最后还是没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我家在山区,以前没见过电脑,什么都不会。”小牟低着头对笔者说。大冷的天,他额头上竟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当被问到“为什么不问一下身边同学呢”,他只说,怕别人笑话,然后神情木然地走开了。
接下来的一天,小牟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就连上课,也是坐在最角落的地方。“因为同学在一起就聊什么短信、游戏之类,我听不懂啊,就躲着他们呗。”这个来自山西偏远农村的男生,在不少同学眼里简直成了“另类”。他们跟他,好像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小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他所在的村子,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屈指可数,而他是今年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上了高考重点线、又来到大城市读书的。在县高中,他是班长,学习好,身体棒,人缘没得说。几个月前,当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金灿灿地跳到他眼前时,他满村子的跑呀跑,挨家挨户的敲门报喜。屁股后面跟着一大群小孩子,叽叽喳喳的闹翻了天,鞭炮放了一挂又一挂。临走前,邻居老奶奶颤颤微微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硬是把里面仅有的5元钱塞给他。老人说,咱这娃可有出息了,边说边抹泪……
几个月后的今天,小牟感觉自己完全变了个人。他做梦也没想到,大学生活会是这样的:俺穷,俺可以打便宜菜、穿旧衣服,可学习上俺咋也差了这么多?计算机,英语,简直像听天书了。还有什么手机短信、QQ、文曲星,俺听都没听过,同学说话俺都插不上嘴。学生会招新,俺应聘了几个部门都没通过。还有什么演讲比赛、英语角,想都不想了。现在除了自己看书,就是一个人在主楼广场发呆。有时候,连书都不想看了,感觉学得真没意思。
在武科大近期“关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状况的调查”中,30.7%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其中有56.0%的学生上大学之前没用过电脑、手机、MP3、U盘、电子辞典等现代普及电子设备,13.8%的学生不知道怎么上网,感觉计算机课“有点难”甚至“听不懂”的分别占到40.5%和31.9%;看到身边大部分同学会用甚至精通、拥有这些电子设备,他们中的6.0%感到“很重的精神压力”,34.5%认为“有压力”;而他们的压力有51.2%来自“别人都懂的事物我不懂”,31.0 %来自“不好的经济状况使我感觉难为情”,10.3%来自“很难与同学沟通”。
我们不懂谁之过
武科大化资学院的小谢感觉蛮委屈。她家里四个孩子,她是老大,上大学是父母东拼西借凑来的学费。青海农村的老家,公路刚刚修好,电也通了没几年,有台黑白电视机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我们晚上趁大人不在才敢偷偷看几眼电视,”小谢很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唇,“怕浪费电。”
那你们平时怎么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呢?笔者问道。
“学校一个年级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但不给学生看,我是课代表,趁收作业的工夫翻一会,翻的也是好几天前的了。我弟弟还有个收音机,破的快散架了,断断续续地能听点新闻,信号也差得很。”小谢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是无奈,还是带着些许的不满。
整个村子都一样,环境不容许你对信息有太多的“苛求”。学习,学习,再学习,考上大学,就有出路了。山里的孩子就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能走出山沟沟,读上大学,已经是家族甚至整个村、整个县莫大的光荣。
然而一进大学,小谢就被形形色色的“新玩意”搞蒙了:计算机课一句听不懂,上机才晓得“原来计算机就是电脑”;室友的U盘她拿去用,没用完直接拔,导致数据崩溃;同学用手机给她拍照,她以为是照相机……她觉得,大家都懂的事情,偏偏她不懂,整天憋得直想掉眼泪。“不公平啊,我们山里来的孩子,能跟城里的一样么?我们心里着急,又不知道跟谁说。我现在特想找个老乡一起上自习,那样就没有差距了。”
在武科大主楼的计算机房里,几位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无奈地告诉笔者:“学生中的确有少量以前没接触过电脑,基础很差,甚至连最简单的窗口开关都不会。但教学是讲进度的,学校不可能因为几个学生跟不上而放慢整个教学进度。”
“不懂不是他们的错,课下及时自学,多向老师请教,多跟同学交流,这才是他们尽快赶上大家的关键。”一位正在指导学生编程的老师表示。
对于这些因家境贫困、见识闭塞而陷入苦闷与孤独的学生,武科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祁小梅副教授言谈间透着同情和关注:“较差的物质基础决定了这些孩子的‘精神贫困’,这是环境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跟他们自身毫不相干。事实上,能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图强,考上大学,他们已经是佼佼者。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面对现实,承认差距,不要消极回避。要相信,有很多事,现在改变不了,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是可以改变的。”
谁说我不行
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很郁闷。武科大材冶学院的新生小黄就很受同学欢迎,大家跟他无话不谈。他来自湖北大悟农村,电脑、手机、MP3是他进入大学才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他第一次见到手机就非常感兴趣,拿着同学的手机拍照、发短信,对键盘上每一个功能都要刨根问底。面对陌生的电脑,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寝室里稍稍懂行的同学,没有一个不被他拉去当过老师的,从开机、关机到简单的操作,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进步。大家时不时跟他开玩笑:“你比我知道的还多了。”而他马上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哩!”开朗的性格、积极的态度,不仅使他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更帮他早早溶入了集体生活。
还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入校几年来,时刻不忘处处提高自己,有些到了高年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大多数同学。像该校管理学院02级的小伍,去年申请了贫困生助学贷款,边打工边自学计算机和英语,大二一年,国家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都过了。他说,他的动力来自“男儿当自强”,来自父母对他的嘱托和自己对自己的鞭策。
在武科大计算机房里,经常有学生帮忙打扫卫生、整理文件,他们在勤工俭学之余,获得免费上机学习的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就是用这“挣来的机会”完成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些甚至拿到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在武科大“关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对于“你会不会向同学请教不懂的事物”的问题,回答“会”的占了63.8%,而当被问到“如果你是贫困生,你会采取哪种方式摆脱精神压力”时,46.7%的学生表示要“自己抓紧接触、学习不懂的事物”,25.5%表示“积极与同学交流”,19.0%认为要“打工,先从经济上脱贫”。
大学是个大熔炉。四年的象牙塔生活,可以将许多学生从“铁”炼成“钢”。落差,会随学习的深入而缩小;自卑,会随阅历的沉淀而淡化;孤独,会随交往的丰富而消失。遭遇E时代的贫困新生,其实你们的路还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