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武汉某高校一学生贴出海报,说自己上大学后长期没人管,没有约束,学习也没有了动力,现在准备考研,希望找个女生,能像妈妈一样管自己,让自己找到被管的感觉。
如果这不是个噱头,那么该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亟需加强。在这位学生身上反映出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律意识不强、人生规划不明等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得不承认,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从家庭到学校,物质提供得越来越丰富,但部分学生的自律能力却越来越差。
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较多,而对学生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当代大学生处于探索社会、积累人生经验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找出差距,不断充实自己,逐步将社会提倡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经过个体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尝试,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外在的管教可能一时收效,但等到学生们进入社会,他们就会像刚出壳的小鸟,既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平平庸庸,唯唯诺诺,与现代社会要求青年人所具备的开拓、进取、创新的素质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