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曾经说过“一个良好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保持大学基业长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武汉大学近几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
刘经南:作为发展战略规划,一定要调整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4者之间的关系。武汉大学的战略目标是在十年之内初步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20年之内,要在相当一批指标上达到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基本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43年左右,在武汉大学建校150周年的时候,武汉大学将真正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我们正是在这个目标内进行全面的战略规划,包括事业规划、人才规划、环境规划等。结合武大发展实际,目前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注重建设强大的基础学科支撑,在基础科学领域,要创造出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引进和培养出若干名大师级的学者;根据已有的学科优势,发展优势学科,如水利水电、测绘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法学、经济学等;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创建一批优势和新兴学科。
记者:武汉大学提出要重“四学”,即“学者、学术、学科、学风”,请问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思考?
刘经南:首先,我们要营造一种让我们的老师和学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环境,不要为评职称所累,不要为工作量所累,不要为各种评奖所累,而潜心于自己的专业,潜心于学术,潜心于创新。我们正在考虑出台一些新的考评办法,用目标责任代替以工作量、文章、奖励、专利等为依据的年度考核,建立更加合理的科研评估体系。在科学研究中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承认科研失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鼓励学者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其次,要创造一种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术的发展。学科壁垒、部门壁垒制约了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制约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我们要打破这种壁垒,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在武汉大学的发展史上,注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学者是一个最值得吸取的经验,我们的法学、经济学、病毒学等学科,就是因为当年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学者,才奠定了学科的优势地位。引进大师级人物有两种模式。第一是独享,引进对本学科具有战略性思维、占据主流研究方向的大师来武汉大学工作,从而在主流研究点上实现突破,带动本学科的发展。第二是共享。在独享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采取共享,引进大师级人物的思想、理念、方法,为学校建设服务。通过引进大师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与国际接轨,站在世界学术主流方向的前沿。
记者: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位非常爱才惜才的校长,武汉大学提出要扶持一批30岁~40岁的青年才俊,让他们在50岁左右时成为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世界上有影响的学者,请问有哪些具体扶持措施?
刘经南:我们所扶持的30岁~40岁的青年才俊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必须在本学科内崭露头角并被学界所承认,同时思想活跃、刻苦、有执著追求。他们必须过教学关、基础研究关和组织研究国家需要的大项目关。我们有青年教学骨干的培训计划、学术带头人的培训计划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计划。
具体扶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将刚刚毕业的博士生送出国,参加半年至一年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能够回国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同时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等其回国后,通过教学工作,让他们学会整合知识,使知识的积累更加扎实。第二阶段是让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申请研究项目,以此培养他们基础研究的能力。第三阶段就是将他们组织到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项目研究中去,让他们与世界一流的学者交流。这样,必定会涌现出一些世界知名的学者。
记者: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从2004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广泛推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这在全国高校也是率先之举(此前个别高校开展了试点,但尚没有广泛推广)。为什么改3年为两年?硕士研究生质量如何保证?
刘经南:国际上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通行学制为1到2年,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过长。与缩短学制相伴而生的是人才质量观的转变。过去,硕士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是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当教师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大量拥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在发达国家,获得专业性硕士学位的比例都在60%以上,而我国专业性硕士学位所占比例仍低于25%。在现行的3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安排并不紧凑,通过课程重组,优化培养过程,多数学科能够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两年内完成学业。这次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是弹性学制,少数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延长到3年,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延长学习时间1~2年,特别优秀的学生如果提前完成学业,可申请提前毕业或攻读博士学位。
记者:在武汉大学,副教授也能当博导,这也是开全国风气之先。武汉大学为何打破惯例?
刘经南:今年武大遴选出的博导中就有17位副教授,这是武大提高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的重大改革。他们均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的重大课题项目,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
学校还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多元化的导师队伍,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前沿性科研成果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相结合,强化了学科之间和校内外的联合培养。
记者: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武汉大学也有诸多创新之处,比如武大等7校联合办学,请您介绍一下本科生培养方面的情况。
刘经南:武汉大学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新理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目前我校把本科生的“三创”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最主要的措施有创新学分制、跨学科试验班、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很多工科的学生去修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位,同时也有不少文科学生去选修理科的课程。武汉大学转专业也很容易,有从冷僻专业转到时髦专业的,但也有从时髦专业转到所谓冷门专业的。
我们为本科学生设立了5种体系的通识课程,如科学、艺术、经济、管理、国学等。本科生更加重视实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我们很多实验室在集中实习时期实行24小时开放,平时基本16个小时开放,一些创新实验室是对全校开放的。在刚结束的全国数模竞赛中,武汉大学从50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拿到了惟一的一个特等奖和5个一等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武汉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刘经南,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