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让创新引领学生成长

文汇报 发表于: 2005-04-05 00:00 点击:

    对谈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收获,许多学生认为,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一些问题会作深入思考,并努力创新;其次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整个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周学忠戴焱淼摄

  从ISEF归来的学生、老师谈收获和感悟

  ■本报记者王柏玲

  上周第2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鸣锣开战。来自全市19个区县和浙江、江苏两省共10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100多位市级学会专家和高校教授参加了各学科的评审。这次评选出的24个青少年创新项目和学生代表,将参加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创新大赛。明年五月,全国大赛的优胜者将远赴美国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与全球4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精英同场竞技。

  在赛场内外,记者采访了部分曾经走近ISEF的学生、老师和专家,听他们畅谈科技创新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年已是第20届,它见证了上海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历程。参与这一活动的专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在活动中学生体验、感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

  认同科学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小明是第17-2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几年下来,他的总体感觉是社会对创新大赛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参赛选手越来越多,参赛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他说:“学生们开始学着怎样做一个科学研究。”而创新大赛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通过一种研究的过程熟悉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熟悉和认同一种科学精神。

  王小明在这次大赛初审过程中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得到的训练越来越加强了。当他要阐述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要用多少数据去反映这个问题,而要得到这些数据又应该从多少种方法中间去筛选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法,并且来使用这个方法。而以往的学生更多的是从现象到现象,不知道怎样去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东西来支持我的结论,而没有通过从现象到本质对一些规律性内容进行探讨,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一个科学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

  王小明说:“ISEF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目的是培养孩子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最最基础的一点。”

  普陀区教育学院教师叶佩玉曾获得过ISEF杰出教师奖提名,她说,现在学生慢慢地从课堂走入社会,开始关注身边事物。中国人练书法、画中国画,会感觉洗墨、洗毛笔很费事。叶老师有个学生了解到墨汁和颜料对人体有害,就想能不能蘸清水来练毛笔字呢,这样既可以节约水,又可以节约纸张。于是他在棉布上涂一种涂料,用软性水笔蘸水就可以在上面写字。这种布可以反复使用,价钱也很便宜,现在已开始申请专利。

  强化创新意识

  吴淞中学教师张治曾率学生亲临美国ISEF现场,他看到有些高中生的项目和我们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相差无几,算得上是较高层次的研究了,但是这些研究又不失天真,很多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他说,如果从学术性的角度来看,它们未必很有价值,但它更多强调了一种创新的精神。

  王小明也有同感,他说,学生们常常会问一些幼稚的问题,而在创新大赛上,这些幼稚的问题能够在一些成人、在一些科学家、在一些老师的帮助下,被慢慢梳理成一个非常好的科学问题。在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非常好的、严格的科学训练。

  学习和创新可以两不误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也遭遇挫折,感悟颇多。在赛场外,记者采访了在历届ISEF中获奖的上海学生。谈起高中时代的课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活动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荣誉,更宝贵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交往能力的提高等课题之外的收获。

  关于收获:得奖不是最主要的

  从幼儿园就喜欢看《动物世界》的屈铭志,现在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也许是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爸爸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并有机会较早进入大学实验室,接触各种各样的动物。初中的时候他开始对水螅这种软体动物进行饲养和观察,逐渐发展成课题研究。他的《铬污染水体中水螅生物学和行为研究及其实际应用意义》获得了第53届ISEF学科特等奖。谈到ISEF对他的影响,屈铭志说,比赛得奖固然可喜,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收获。参加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一些问题会作深入思考、努力创新;其次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整个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这对大学以后的独立学习很有帮助。

  关于兴趣:坚持下来的动力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兴趣,做课题那阵,屈铭志每天睡觉前习惯想一些问题,怎么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正是浓厚的兴趣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就读同济大学的杨晨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学习时也是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中时热衷于生物方面的课题,和一种叫胡枝子克荧叶甲的小虫打了整整一年的交道,专门研究它的触角感受器和触角内部结构。但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他报的是车辆工程。他的理解是,做生物学方面的课题,并不意味着将来就要朝生物学方面去发展,重要的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精神。

  关于失败:不要太看重结果

  做研究,失败总是免不了的。这些见过“大世面”的学生已能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屈铭志的经验是,不要把结果想得太好,因为科学研究是不确定的、未知的,登上领奖台的总是少数,重要的是得到锻炼,而不是为了一个结果。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的吕亚佳,在高中读书时曾和同学一起参与了《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系统的生态修复工程化研究》的课题,试图对学校附近一条小河进行污水治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研究后,把方案拿到野外却屡遭失败。他们屡败屡战,最终在ISEF中获奖。如今他们的研发成果已进入专利申请阶段。有过亲身体验,吕亚佳对失败看得很淡,她说,科学研究不能太看重结果,有的时候结果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你是否成功了,也不能说明你是否努力过。她也建议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得到锻炼,而不是为了拿奖、保送、加分。

  关于学习:可以做到相互促进

  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而课题研究又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这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平衡?吕亚佳的经验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般都是利用午休时间,但很多同学可能很随意地就过去了。她说,关键是要琢磨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效率,事实上课题研究和课堂学习完全可以做到良性循环。

  因为专注于课题研究而使考试成绩滑坡的经历许多学生都有过。杨晨曾经专门查找原因,他与同学的差别在于做题的速度。他觉得做题的反应速度并不是很难达到的,主要靠题海战术,做熟了就快了。而他更看重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此杨晨没有太过计较。他对课堂学习的看法也与同龄人有了很大区别,他认为课堂学习就是一种工具学科,并不是靠它考一个高分进大学。比如语文,更多的是教人去表达,去交流,而不必要把每一个字都搞懂。他说做课题不仅要学一些大家都要学的课程,还要学一些与所做研究相关的知识,知识面就这样拓宽了。

  中国学生的两个缺乏

  张治是上海市吴淞中学的生物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吕亚佳、张翼、林晨所在的课题小组是第54届ISEF最优秀团队之一。张老师在学校一直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热心推动者,他也曾亲临ISEF比赛现场,与各国的参赛学生和老师交流。在对中外学生进行比较时,张治认为,中国学生至少存在“两个缺乏”。

  缺乏文献意识

  国外许多学生在确定课题前习惯查阅一下文献,一般会选择前人没有涉及的题目。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种文献意识,比赛中常常会看到很多项目似曾相识。如废电池的回收问题,这几年的创新大赛上都有这方面的课题。张治说,这个很奇怪,都做了那么多,为什么还在做呢?他认为,我们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应该鼓励,但是从方式方法看,就应该建议学生在确立课题前搜索一下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别人哪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了,不妨采取回避态度,或者考虑一下自己的方法到底有没有创意,这样有利于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

  缺乏献身精神

  张治另一感受是中国学生在科学献身精神方面还有待完善。由于现行的体制,课堂学习的压力仍非常大,虽然一直在强调减负,但是学生能用于做课题的时间还是相对比较少。因此学生在科学奉献,包括献身精神方面受到很多的制约。他曾带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崇明岛进行研究。为了便于观察,他们沿着大堤走了四个多小时,好多人到最后都走不动了,下次再去的时候就有人打退堂鼓了。张治说,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三个学生。

  相关链接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简称ISEF)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也是唯一面向9至12年级学生的国际性科学大赛,自1950年起已举办了55届。竞赛学科涵盖了所有科学领域,如环境科学、工程学、动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全球每年有40多个国家的1300多名青少年科学英才汇聚一堂,交流想法,展示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并角逐超过300万美元的奖品和奖学金。

  在美国的总决赛选手是从全球500多场赛事中选拔产生的,每个附属赛区可以选派2个个人优胜项目和1个集体项目参加决赛。上海分赛区的中学生组优胜者将参加全国赛的选拔,脱颖而出者将有机会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参加全球总决赛。今年5月ISEF决赛将在美国费城举行,今年八月,ISEF中国区总决赛将在北京举行。今年的中国区优胜者将参加2006年的ISEF总决赛。

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