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记来这一年,俺村的变化赶上过去10年啦。路修了,帮群众致富了,建起了500亩的林果示范园,还打算修水闸、建蔬菜基地,俺们打心眼儿里高兴呀!”5月26日,记者在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大张庄村采访时,村民们不住地夸他们的大学生“村官”——26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峰。
目前,像李峰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在平顶山市共有2058名,分布在2058个行政村,平均年龄27.75岁。
该市选派大学生“村官”行动开始于2003年10月。当时市委调查的情况是: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且观念陈旧,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亟须充实更新;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待业,或在职大学生因机构改革而面临分流,造成人才闲置。于是,平顶山市委决定,用3年时间向全市每个行政村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
市委规定:在工资待遇方面,在职大学生下乡任“村官”的,工资由原单位照发;非在职大学生的工资由市、县、乡三级财政按比例发放,大专生每月474元,本科生499元,同时都享受每人每月100-150元的生活补贴。对大学生“村官”政治上要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对任职3年,使所在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一般干部提为副科级干部。连续3年表现较好的鼓励继续在农村任职,不愿留下的可辞职。所有选派大学生均进行笔试、面试和考查。此外,该市还建成了市、县、乡三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建立了考核制度、督察制度和培养帮扶制度,使分两批选派的2000多名“村官”迅速成长起来。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名言,今天依然被一群年轻人实践着、证明着。
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的杨全军,是2004年2月来到郏县广阔天地乡赵花园村任党支部副书记的。铁锅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但长期设备陈旧,产品单一,档次不高。他来后引进技术设备,建起生产流水线,成立了郏县铁锅研究所,并与“苏泊尔”等名企业合作,研制出高档精铸铁锅和保健型铁锅,使全村铁锅产值大幅度提高。薛店镇洞子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晓华,带领村民推广粮棉新品种,带头搞獭兔养殖,辐射带动40多户办起獭兔养殖场,其中两个大户养兔都超过400只,年收入2万多元。李口乡阎集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新利,多方联系,组织了130多名群众到平顶山、福建等地打工,并建起年产商品猪1500头的示范养猪场。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30多户农民办起养猪场,走上了富裕路。
在闹店镇镇政府简陋的会议室里,当13名晒得黑红的女“村官”坐在我们面前时,个个透出自信和成熟。河南财经学院毕业的李爱玲,刚刚以924票的高票被村民推选为洼李村村委会主任,而她报考“村官”时,亲朋说她是“扔掉白馍吃窝头”。今年5月13日,她带着3岁多的儿子连夜到郑州为村里跑沼气项目,手里抱着睡着的孩子,啃着干馍就矿泉水。同车的村支书感叹道:“为了俺村,真难为你啦。”村民们更是掰着手指赞扬女“村官”们为乡亲们办的实事:为23个贫困户送来16床新棉被和800斤面粉;请来技术员教村民蔬菜种植技术;编印了500册《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发到群众手中;筹集4万元资金为村里打了两眼深井……
这是一对“夫妻村官”的故事。“过去在机关坐办公室,天气好坏跟自己无关,现在一遇刮风下雨就要去查危房、清渠道。这几天正割麦,主要工作是组织夏收和禁烧(秸秆)。”作为湛河区北渡镇胡杨楼村的村主任助理,今年30岁的陈亚娜对农村工作已相当老练了。她的丈夫王晓光在邻村任职,于是夫妻二人便展开了比学赶超的“竞赛”:丈夫在辉岗村开始作道路规划时,陈亚娜就在胡杨楼村帮助群众打井;她带领村民建立沼气池时,丈夫也在邻村推广了秸秆汽化炉。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陈亚娜倡议村里成立了艺术表演队,拿了镇里的一等奖,而丈夫所在的村屈居第二。
像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流进了基层组织,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2000多名“村官”赴基层任职,使村级领导班子年龄下降、学历提高,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像春风吹进了农民心间。他们帮助所在村引进资金4360多万元,发展项目1860多个,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230多期,培训农民42万人次,扶持贫困户1210多家,修建乡村道路194公里,新建文化大院69个。一年多来,大学生“村官”中已有53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612人被群众选进了村两委班子。
“村官”刘晓华用一首《清平乐》来抒发她此时的情感:“粗茶淡饭,赛过琼林宴,克服困难工作干,敢言此生无憾。良好形象树立,干群关系改善,三种精神弘扬,城乡小康共建。”
我们的汽车在山乡间奔驰,金黄的田野正等待着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