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最新热门

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本站原创 发表于: 2007-08-05 00:00 点击: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Ⅰ.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战略意义

1.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人们将大自然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于是,人类历史上便产生了一种学说——“灵魂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

    人类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都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下自发的或不自觉地进行的,而且是夹杂在对哲学和对神学的研究中。因此,这一时期,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以及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而且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的,而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辨方法。故此,19世纪以前的历史,一般并不把它视为心理学的真正历史。

    心理学的真正历史是从1879年开始的。这一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诞生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心理科学的独立,除了需要满足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还需复杂的内在条件的满足与促进。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其中冯特的贡献尤为突出。

    赫尔姆霍茨对感觉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的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韦伯在感觉器官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韦伯的研究证明,可以对感觉进行测量、可以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费希纳提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费希纳的名著《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但遗憾的是,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去建立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的愿望或明确意识,致使他们都失去了作为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冯特一开始就有一个创建新心理学的明确意识。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里,他明确、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建立独立的心理学的思想与方法。在《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本重要著作里,冯特已把心理学牢固地确立为一门有明确研究对象、任务和实验方法的科学。因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开创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就使得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至此,心理科学的独立,无论在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上,还是在严密的心理理论体系上,以及在专业队伍的组织上都完全具备了条件。因此,1879年,也就成了心理科学真正历史的开始。

    从1879年到现在,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余年。在这百余年的短短历史中,它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它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繁荣局面。学派纷呈,各学派在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

    以下三种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心理学史上的三次明显的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的出现,使当时处于“神学的奴婢、哲学的附庸”位置的思辨式心理学正式纳入了科学实验的轨道,从而使心理学从近代的哲学、生理学、神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正式独立的科学。因此,这第一次转折可以说是心理研究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历史转折。冯特的历史功绩是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的心理科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这三件大事分不开的。冯特使心理学从旧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他所开展的对感觉、知觉和注意等基本心理过程进行的实验研究,开创了实验心理学这个分支科学。冯特在心理科学实践上的历史贡献,还在于通过菜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开创及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因此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

  第二次转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它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新方法开拓了在它之前的人类科学史上都从未真正触碰过的另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无意识领域。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变更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心理研究新天地。而且,它的影响也早已超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界限,而渗透到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之中。因此,这是继冯特之后的又一次心理史上的伟大变革与转折。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在当时需要有很大的理论勇气和无畏精神。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于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这样使得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他还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源动力等。

  第三次转折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心理学的渗透结合而引起的心理学大变革。这一变革产生了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的崭新理论——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使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意识)又重新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回到心理学中。而在此之前,在心理科学中占统治地位50年之久的行为主义则是主张对外现的、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而不管内部心理过程如何。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验证,这就使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研究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更为有效的研究途径。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密切联系起来,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教育、生产、管理、临床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开阔了心理学理论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远大前景。

2. 心理学的战略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因此可以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新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成为21世纪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学科,主要原因是心理学会产生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学对不同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它研究范围广泛涉及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心理问题。它也是一门与现代前沿科学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以及对于人类现代生活工作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理论上的贡献:七大流派的诞生

    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为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第二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第五学派——皮亚杰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

    第六学派——神经生理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学者。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第七学派——认知心理学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初,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在现代心理学的几大学派中,几乎每一学派都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在前一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批判、继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些在心理学史中曾发挥较大影响的几大心理学派,上下关联,前后衔接,绵延百年,才构成了一部现代心理学完整的百年史。

    纵观心理学史,“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此所作的概括确实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应用上的贡献: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在冯特创立心理学的时候,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不存在应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持续了三四十年,心理学开始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活。作为社会大众最为熟悉的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鉴定、选拔和培训士兵、下级军官和飞行员的需要,美国在军队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心理测验。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对心理学的兴趣有增无减,国防部召集了大批心理学家进行陆军普通分类测验,以测量各种能力倾向。在军队还设立了“人事心理分类委员会”,承担工作分析、标准职务鉴定分类和人员性向测验,建立各种能力与特殊技能的士兵和军官资料库,这些工作大大地促进了人事心理学的发展,为战后人事心理学广泛运用于企业、行政等各种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在当今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广告领域,产生了广告心理学,运用于消费领域,产生了消费心理学,运用于体育领域,产生了体育心理学。自然,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运用直接导致了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总之,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它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综上所述,心理学学科在二十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向人们证明它不仅是一门发展中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科学。实践表明,要使心理学蓬勃发展,必须基础研究扎实,同时在应用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保持十分紧密的联系。

.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现代心理学发展速度更快,出现了更多交叉学科,尤其以两条主线最为突出,一是神经科学的发展,二是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学科方向出现更细化的分支。先进的研究方法(从脑成像到统计学)越来越得到心理学家的青睐,跨文化的联合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道风景。

一、国际心理学发展状况

我们以当今美国心理学发展趋势为例来探视国际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1.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且各自有自己的研究优势领域,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再极端,过去在心理学中基本没有地位的一些非科学主义的方法,如现象学研究方法或其他研究方法也有生存之地。

(2)重视过程研究,注重追踪(longitudinal)研究、干预(intervening)研究以及心理的内在过程。目前,心理学家们特别希望通过追踪、通过控制一些变量,观察分析结果、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心理活动的因果规律和找到有效的控制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他们重视个人深度心理过程研究,认为传统的心理学是个体间(between persons)的研究。这样就有很多个人内部的信息被忽略掉了,应当进行个人内部(within person)的心理研究。

(3)对心理统计的科学性有新的认识,在心理学领域发展了很多先进的统计方法。这表明心理学界对定量方法的看法越来越理性了。

2.研究领域

(1)遗传与环境问题之争重新出现。遗传与环境问题在80年代似乎沉寂。但是,1994年,心理学家理查德·黑恩斯坦和查理斯·默里发表了书名为《贝尔曲线》的著作,书中强调智商测验反映了个体的基本能力g。g能力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成功与否。他们还声称,美国白人与黑人的g智力并没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的同化而缩小。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为了应对社会的反应,美国心理学学术研究会对此做出了回应。这一热点的出现与社会文化有关,西方文化是科学主义主导的文化,决定论的、终极的探究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前几年的克隆热、近两年的基因热,这都自然引导人们回到遗传问题。再者,美国虽然提倡文化多元,但种族歧视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2)基因研究引发了相关领域的研究。1999年,最引起美国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基因问题。有人宣称,人类基因的奥秘将彻底破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学家们对基因问题也渐感兴趣,开始从基因的角度讨论众多的心理学问题,不仅从基因方面研究智力问题,甚至也从基因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问题。

(3)心理健康领域进展迅速。心理健康是美国心理学最为关心的问题。1999年底,美国发表了《心理健康:军医处处长报告》,它是在分析3000个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后做出的。报告称,在美国,每5人中就有1人受到心理异常的影响。该报告也带动了若干的研究领域,如大脑活动过程的科学研究(其中包括开创性的大脑细胞内的合成神经化学活动);有前途的新兴心理治疗手段;美国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缺陷(如政府机构、私人机构、学校、监狱及其他部门)。报告认为,就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而言,心理学家更多地知道如何治疗,并认为没有单一的基因导致心理疾病,而是多种基因的变化、组合导致心理疾病。由于心理健康与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必然日趋严重。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表面上似乎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团体和社会性的,它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比生理疾病更大地影响家庭和团体,甚至社会的良性运转。

(4)从进化的角度研究心理学问题。从进化论方面进行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如在认知领域,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机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有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社会行为等等。

(5)跨文化研究成为趋势。随着美国社会越来越多地认同文化多元,心理学家更重视跨文化方面的研究。特别要提出的是,他们似乎对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越来越有兴趣,一些重要的刊物,如《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近几年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此外,在其他领域,心理学家们仍然重视自我问题,但是近来重视罪恶问题,也强调价值问题。有些心理学家提出,“价值”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因素。

二、欧美著名大学心理学教学特色

一般来说,世界著名大学主修、选修心理学的人数往往逾千。在美国,心理学更是第一大学科,其授予博士学位人数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学科领域之一。它不仅表现在心理学图书最丰富,读者群最大;还因为心理学是最重要的职业领域之一。

欧美著名大学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趋于成熟,已经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齐备的配套设施,她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有许多可兹借鉴之处。各著名大学强调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兼顾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生物基础)和社会科学特性。

Berkeley、Brown、Cambridge、Columbia、Harvard、Michigan、Minnesota、Oxford、Stanford、UIUC、Yale这些著名大学的心理学系为例。她们普遍的特点是课程设置齐全、专业系统全面、专业的划分细致,看重建立自我特色,如Brown的音乐与心理、睡眠导论;Michigan的关注本土问题的研究。既对现代心理学发展方向的敏感,反映前沿和趋势,如认知神经科学、决策科学、跨文化,又能发挥传统科目的优势。

教学研究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丰富,讲座、讨论和教授相结合,为本校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的平台,如Berkeley为学生滚动开课、Cambridge的跨系课程;各学校都非常注重方法和研究,强调学生的实验和独立研究能力,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课程跨学科设计和科学的教学、研究理念为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使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Harvard的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

总之,这些著名大学的心理学系注重传统与前沿并进、科学问题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基础与应用百花齐放,点与面充分结合。一方面,强调自己的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对国际科学发展方向十分敏感,能快速跟进。从各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系列完整又有明显的倾向,与神经科学及相关学科交叉成为普遍趋势;教学上,专业化课程比较细化,强调方法和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学习的深入浅出;高年级和研究生课程有一定的学科交叉,对于掌握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心理学发展状况

1.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00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对自身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还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进一步了解。有关人类的认知过程、心理的生理机制等研究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心理学在教育、医疗、工业、人口、军事、司法、航空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更是展示了它在实际应用中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心理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由于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乱不断,发展十分缓慢。

中国的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末创办的新式学校,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与此同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我国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1951年正式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56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制定了12年的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心理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教育心理学家对程序教学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在生物心理学和感知觉方面的某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心理学曾遭受了两次大的摧残性的冲击。1958年,心理学受到批判。在“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受毁灭性打击。研究和教学被迫终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销。建国后的初步繁荣阶段到“文革”期间完全停滞不前。在“文革”中,心理学被污蔑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必须“彻底砸烂”。撤消了中科院心理所和各大专院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停止开设一切心理学课程,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下放劳动,有的被迫改行,有的遭受迫害。心理学的发展处于完全停滞状态。十年动乱后,心理学重获新生,逐步恢复并稳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心理学得到稳定、迅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目前,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外,还有4个研究机构和17个心理学系,它们均附设在高等院校,其中大部分是在师范院校。约有5000名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先后与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心理学界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1994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相继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列入我国21世纪领先发展的九大学科之一。1996年申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获得成功(2004年在中国北京举行)。200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国际性心理学大会——第16届国际行为与发展心理学大会。此后,2004年先后在西安举行了第17届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又举行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目前,中国心理学会下属有11个专业委员会,共有2800名会员。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设有心理学专业的单位也从1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主要分布在师范类大学,少数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个别其他专业类院校也设有应用心理学专业。

在2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心理学在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某些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科学的总体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99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心理科学的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国家。在发达国家,每百万人有大约500位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发展中国家,每百万人约有心理学家100名,而我国每百万人中只有心理学家3名,这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相称的。

心理学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国内许多新的单位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强弱、新老合作互助模式,推动我国心理学向横向和纵向双轨道发展。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从学科专业划分来看,我国心理学发展方向分为基础与应用两大领域;从学科发展来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存在一定的交叉学科的渗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专业设置和建设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绝大部分建立的时间比较短。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基础不同,因而在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受大学扩招的影响,有些仅有10名左右专任教师的心理学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却在60~70人,甚至超过100人。这种教学资源上的欠缺和招生人数过多的失衡状况,必然影响到专业培养质量。传统的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应用,不够细化,与现实需求的吻合程度较差,针对性不强。专业建设也缺乏清晰的标准和规范。

相应地,我们也存在教学中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忽视应用的现象。国内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系统性,教材陈旧、本土性研究知识缺乏,各个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有的理论课程重复较多,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之间,需要调整。

二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这包括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师资力量在许多单位都是薄弱环节。有的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研究工作受到影响。有些课程的教师由于没有接受专门的训练,就按照教学参考书讲课,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由于没有实验条件或者教师没有能力而无法进行实验课教学。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新近开办的专业,一些开办历史较长的心理学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以生理心理学为例: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曾于1996年做过调查,在所调查的9个单位中,开设生理心理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仅有3个单位。现在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的已经比较普遍,但是能够开设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单位仍然很少。

在人才培养上,虽然近十余年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人才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素质有所欠缺,缺乏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既影响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又阻碍了心理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三是教材建设和配套设施问题。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教材陈旧,且数量非常有限。教材以编辑的居多,原创性的少;自编的多,引进外版的少;文字性教材多,系统配套少;教学内容还处在传统为主,新趋势为辅的阶段。图书情报系统和数据网络不健全。专业期刊种类少,分类不够细,不能反应学科的发展趋势。实验室建设上,一方面各单位和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已有的实验室在教学与科研上不能很好地兼顾,另一方面,现有资源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不利于联合开展研究课题。

2.未来我国对心理学的需求

纵观国际心理学和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对比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心理学教学特色,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以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为例,我国研究者在视知觉、注意、语言等基础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关注的成果。但总的说来,研究队伍还很小,研究手段也相对落后又不成体系,专业队伍的素质不高。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科学需求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研究领域,我们迫切需要培养研究队伍、凝练总体研究目标,使我国的前沿基础学科研究在国际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促进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包括心理健康与咨询治疗、管理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教育信心理学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例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住房制度改革、薪酬结构水平、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应激干预等重大管理决策,都需要管理心理学者的参与和指导;各领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迫切需要心理测量学的介入。又如,从人类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受我国国策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成为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门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政府、学界所关注,也在被社会广泛接受。因此,心理的相关问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之,21世纪的时代特点使我们需要大批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事与心理相关的工作或者进入许多部门。心理学在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层面的研究以及在其它科学研究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越来越大。

心理学研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法、教材和配套设施的支持。因此,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专业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开始,对心理学学科的教学和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心理学学科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给科学分类带来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增加了学科分类的难度和复杂性。从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来看,心理学研究也从人体特点扩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各种算法、人机交互式智能型机器的心理特点等。从各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几乎每一种新方法提出后就被很快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而且各门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为建立一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各界专家学者呼吁建立新学科体系的原则,建构学科部类体系,并提出:

(1)各个学科所面对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实际,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侧面有所侧重。

(2)一个学科内的各门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区别,一般需将某学科内知识分为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实际应用三个层次。

(3)学科分类体系不应有千古不变的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体系。

从现在科学研究来看,关于人本身的研究是一个并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学科分类上,心理与行为研究学科体现出以下特点:分类较细,有关人体研究的学科很多,这反映出研究热点;分类可变动性大,不同机构、不同专家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建立了不同的体系,这反映出研究不够深入;分类以对象——人为基础,具体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将会看到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科分类可能发生变化。有些分化,有些合并,也许还要增加新的学科。心理学正是这样一个研究人本身的科学,它的学科分类正经历着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同科学本身发展一样,永远不会穷尽。

据上述原则,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部类体系。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个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帅一切的最抽象、最基础的层次。每个学科部类又分成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实用技术三个层次,各个学科部类的形成与建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从经典的学科部类如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六大部类,以后逐渐增加不断完善、丰富,出现了行为科学、文学艺术、军事科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门学科包括的内容及发展的完善、成熟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还能找出当前科学发展的重点、热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来了解科学的发展。

各门学科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不同角度。数学是从数和形的数量关系上研究客观世界,不考虑客观世界的质的区别,它既可以研究无生命世界,也可以用来研究生命世界,可以说它无处不在。自然科学是从客观物质运动的角度,从能量转移和变化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当代科学表明,客观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种,它们是物质产生各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所在,自然科学也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特点及性质。社会科学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角度研究客观实际,是从人的社会行为整体这一方面来研究客观实际,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风云莫测,千变万化,但在其背后也存在着固有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又受它的制约。这些基本规律就像牛顿第二定律那样,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及速度,当然也与牛顿定律一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系统科学是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客观实际,讨论系统整体的优化,讨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讨论系统的稳定性等,而不讨论能量在系统中的传递与守恒问题。

人体科学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讨论人体本身的特点、性质、规律,研究客观世界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思维科学从人认识世界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实际。认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内容,故然思维科学与人脑研究密不可分,但思维科学不是研究人脑活动的物质过程,也不是研究其中能量传递等现象,而是研究思维本身的特点,研究思维的规律,目前人类智慧的结晶计算机科学中也有大量的思维科学研究的课题。行为科学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来研究社会,研究人的群体行为,研究人个体行为与群体表现之间的关系。当然,生物界不少动物是群居,它们都有个体之间交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群体行为,因此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包含人在内,它研究的对象除人以外还包括昆虫的组织结构,哺乳动物的生活等现象表现出来的规律。文学艺术是从美与丑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实 际,表面上看起来文学艺术中的美与丑也仅是人类的感觉,实际也不然。动物求偶现象中的很多表现包含有美学现象,和谐优美音乐可以促进牛、羊多产奶的现象也可以从一般的美学角度去分析。可以说,从美与丑的角度分析客观实际,至少涉及到很多有生命的现象。军事科学是从集团之间斗争的角度来研究客观实际。冲突、侵略、战争这些现象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现象,在动物世界可以说更具有普遍性。即使植物的生存竞争,也可以作为军事科学研究的内容。

作为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最直接的研究对象——人,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甚至达到三分之一之多,这还不包括其他交叉学科。由此可见心理科学在整个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当然,相对于经典学科,心理学作为一个历史短、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是这种挑战,成就了心理学的强大生命力。

二、相关行业现状及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理学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应用科学,它与各行业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由于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心理学在多个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关键的作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既可以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航天、军事、管理咨询和软件开发领域工作。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工作者的身影。

在一个组织中,心理学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有四条:(1)综合应用管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如需求理论和各种测评手段),对组织成员在个体、团体和组织等不同层次上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理解组织成员的行为。(2)综合应用现代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向组织提供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为组织员工的自我完善、职业发展和日常心理保健服务。(3)采用应激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企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应激,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组织中经常出现的种种生活事件,如人员变动(裁员、调迁、职位升降)、工资增减、意见分歧、事故发生等等,都可能给员工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4)综合使用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组织建立动态的企业员工心态监测系统。

然而,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方向。心理学在21世纪的走向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特点、新趋势。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借用、渗透、融合、整合等标志着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的趋势:(1)心理学已从原子论的思维方式转向整合的思维方式;(2)从自然主义心理科学转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3)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4)研究本土化的跨文化心理学。

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在20世纪末欧美“脑十年”和日本“脑科学时代”计划的推动之下,对人脑语言、记忆、思维、学习和注意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而认知神经科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阐明各种认知活动的脑内过程和神经机制,揭开大脑—心灵关系之谜。它高度融合了当代认知科学、计算科学和神经科学,把研究的对象从纯粹的认知与行为扩展到脑的活动模式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神经科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交叉。它把行为、认知和脑的机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水平上和系统、全脑、行为等宏观水平上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在感知客体、形成表象、使用语言、记忆信息、推理决策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近十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利用神经影像技术,对正常人在进行某种认知操作时的脑活动模式进行无创伤性的功能成像。

跨文化心理学是在近几十年内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心理学者万明钢曾给它这样定义:比较研究两个或多个社会或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哪些是适用于任何社会或文化背景中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哪些是仅适用于特殊文化背景中人类行为的特殊法则。依此定义,寻找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目的。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权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刊载大量文章分析文化与人们心理的关系。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以至部分心理学家将这称之为“一场范式的转变……在心理学中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广泛的听众。”

注重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长期以来,西方实证心理学一直自诩为超越本土文化的唯一合理和普遍适用的心理学。事实上,西方实证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科学文化、实证精神之基础上的,它根本忽视了这一文化背景中的心理生活和文化现象,因而未能适当地对人的心理生活做出可信的解释,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却以其实证方法之科学性而称霸于世界心理学,或许能为合理地解释人类心理提供恰当体系的其他文化圈中的非“中心”心理学。

三、我国心理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调研与分析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如何提高心理科学的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为国民教育与经济服务,这对我国心理科学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发展的动力。根据心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心理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精神与脑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关键问题,但真正对之进行科学研究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由于近年来新的研究手段(如fMRI、PET)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采用这种无创伤性活体技术直接对人的复杂神经活动进行研究,这也使得精神与脑的关系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热点。美国、欧共体和日本都把脑科学的研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而列入国家的整体发展计划之中。我国的心理科学要在国际上取得制高点,应重点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投入。

2)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国策。心理学既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研究个体的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因此,心理学可以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科学的手段。

3)促进身心健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仅要看它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还要看该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烦恼和冲突;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也潜伏着更多的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这种心理压力,是心身疾病越来越多的根源。

据10年前统计,我国心理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但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健康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以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办法。加强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稳定社会秩序。

4)改善经济与组织管理状况。人类的经济行为除受经济规律支配外,还受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支配。企业的有形资产固然重要,但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企业形象、团队精神等同样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作用,而这正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加入WTO,我国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心理学中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对改善组织管理状况、提高工作业绩和效能水平,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专业的战略目标和建议

一、战略目标

科学是人类认识无止境的前沿,又是无穷尽而可持续的资源,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中的核心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制订本世纪学科发展战略和选择战略目标时应立足于以下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心理学中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推动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在世纪交替的前夕,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紧迫问题吸引心理学家去参与。我们拟定发展战略主要以下面三点为指导方针。

一是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所谓立足于现在,即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对近年来新设立的心理学本科专业点的发展形成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而着眼于未来,是指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目前已有的基础,对未来几年心理学专业发展应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对心理学专业发展的规模有个大致的估计。这里,起码要对近两年来心理学专业点的增长率有个定性的评价。同时,也要考虑由于社会对心理学需要的日益增加,除了以往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及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外,公安、司法、军事、体育、航空航天、医疗、社会保障与人口健康等领域也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战略中应该体现未来社会不同领域对心理学的需要。

二是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战略,当然要统观全局,即要有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发展战略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应考虑不同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情况,应该鼓励不同的院校扬长避短,形成特色。要尽量避免一些地方院校不考虑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社会需要盲目扩展心理学专业方向和扩大招生规模。

三是发展、巩固与提高三者并重。目前,全国有多达150余个心理学本科专业点(系),其历史长短不同,水平高低不一,因此对不同的专业点(系)就存在不同的发展战略,有的是尽快向世界水平靠拢,培养高质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有的是在保持现有规模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有一些专业点则需要尽快提高专业水平,以满足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服务地方发展。

对心理学发展战略,我们做下列设想:首先,设计5年期或10年期的专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再结合未来社会现实的需求,对基础性专业或应用性专业的设置以及招生规模、培养计划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专业课程做出适当调整,使之能兼顾国外心理学发展的前沿和国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学教学、研究的人文取向;注重实用性、掌握实际能力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知识、方法学知识、应用性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的规模可适当扩大;可考虑定向招收教授心理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的人员,进行为期1~2年的系统学科训练,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

二、政策与建议

心理学的发展大体分为三类:①传统的基础领域及新兴学科生长点;②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应用领域;③关注相关领域与某些具体现象密切关联的心理学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大体上以4∶6或者3:7为宜。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1.专业设置

如何平衡基础和应用两大领域并结合自身条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因此,在理论和基础两大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列入专业设置的范畴,如认知神经科学、经济心理学。同时,加强对专业院校的监控,如部队院校、医学院校。在心理学一级学科下,重新考虑二级学科分类,尤其是对应用心理学进行细分。目前,心理学一级学科下属专业只有两个,这和心理学的广博和所涉及的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极不相称,尤其不利于学科发展,也很难培养社会所急需的有关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对重大事故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压力造成的自杀、暴力等问题的心理辅导,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有37%左右的心理学家是从事心理健康与咨询治疗专业的工作和研究。而我国这类人才奇缺,这与我国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相称的。为提高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对心理学专业建设采取以下措施:

    (1)重视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将其从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临床心理学专业”,这将极大有利于我国快速高效发展这类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我国对此类人才日益迅猛增长的需要。临床心理学中主要涉及医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领域的核心知识。

    (2)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心理学通过有机地发展基础和应用,特别是以应用促进和带动基础研究,是心理学良性循环发展,并获得自身“造血”机制的重要成长途径。其中,尤其要重视工业与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领域的建设。

    (3)对于本科生授予何类学士学位(教育学、理学、工学)作统一规定,建议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师资建设

高质量的心理学专业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针对目前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工作受到影响的现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要求具有心理学专业的教育背景或学术背景。

(2)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为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执行监督职能,规范申报材料的标准,并进行不定期抽查。严格监控专业院校的变相申请,如,部队院校将政治学系、医学院校。从教师数量、开课能力和质量上要求应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层次结构。

(3)教师的培训与提高。目前,由于有相当多的毕业研究生进入心理学教师队伍,对他们来讲迫切需要有一个进修、提高的机会。为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各单位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访学、进修;另一方面,寒暑假期间,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几个大区的培训点开设新兴学科和心理学的薄弱专业方向的研修班,例如开展应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师进修,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4)提高重要的基础课和方法课的教学水平,课程师资应配套,以避免教师进修、出国导致的缺人上课及开课逻辑次序混乱的现象。第一,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水平高;第二,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第三,教学过程规范,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第四,学术水平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第五,专业特色鲜明,生源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3.教材与配套设施建设

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它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专业水平的反映,是人才培养的粮食。为改变我国教材陈旧落后、实验设施不健全的现状,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改变课程相对陈旧、本土性研究知识缺乏的现象,对教材做必要的规划。组织专家翻译国外反映国际性和前沿性概念和理论的经典教材,编著一批基础课教材,为本科生推荐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

    (2)为适应学科发展,创办我国心理学新兴学科的专业期刊,要求期刊的内容既能适应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特色,又能体现国际前沿的发展方向。

    (3)实习基地的建设。21世纪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4)建全我国心理学学科图书情报系统和数据网络,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

4.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的宗旨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同时要符合各单位的师资实际情况。原则是,控制盲目设置专业,促进公选课的设置,注意教学内容的中国化。具体表现在,加强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基础课程建设战略;根据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增加前沿课程,如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快教学法的改革步伐,教学手段科学化、现代化。为此,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采取一下措施:

(1)基础课的设置。优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课程主要是各类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为此,课程设计遵循框架性原则、逆向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

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深化课程。加强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研究的统计与测量等课程建设;加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基础研究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比例。按专业方向设课,每个专业方向规定8~10门核心课,或者分专业制定课程设置方面的规格。

(2)应用课的设置。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经济的专业技能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应用素质,即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形成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专业技能,这类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的后两年开设。在完善与巩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以便与研究生教育接轨。

强化应用课程,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严格的考试,使学生获得应用技能,成为心理学应用人才。目前,我国心理应用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基本技能;心理测量技能;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技能。

(3)公共课的设置。在高等院校的非心理学本专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设立“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课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与美国3000多所大学开设心理学专业并授予硕士以上学位的情况相比较,中国高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比例只占10%。

(4)调整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心理学学科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以“倒立金字塔”的方式把握学科体系的学习技能,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的自学能力。所谓“倒立金字塔”的方式,是指学习每一门课程时,先把握该课程最核心的最简要的基本结构,然后随教学的进程逐步展开,形成犹如一个倒立的金字塔那样的基本结构。拓宽学生视野和活跃研究气氛,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系列前沿讲座与师生互动活动。

(5)运用有意义学习阶段建立基本原理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阶段形成心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建构性学习阶段构建自适应产生式系统三种教学方法,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学生高质量的心理学应用技能。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改变了过去“轻术重学”的现象,而是“学术并重”;改变了心理专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 

(6)强化研究技能,使学生形成心理学学科的探索能力。应加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建设,同时在其它基础课程教学中强调贯穿这种量化研究的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索心理学知识的能力即科研能力的形成。

5.人才培养

过去,心理学在我国基本上属于基础研究,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基础型人才。而今,心理学作为研究“人自身”的重要学科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人员在整个科学界的比例逐渐提高,对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心理学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即是人才数量问题也是质量问题。因此,我们要首先确定培养目标,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内容。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在未来的几年里,心理学科在整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要培养出基础研究的人才,也要培养出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目前,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实际与需要,我们要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之上。然而,培养何种应用型人才,应该依据我国的实际与心理学科发展阶段的特点。

(2)科学的培养模式。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其次,以专业见习为辅助,体会心理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再次,以专业实习为重心,形成心理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应用技能。

(3)健全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了心理学专业考核方式,除了传统考核模式即每门课程教学后的考核外,还可以根据课程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的考核标准,专门设计心理学应用技能考核程序。如师范类院校的教学实习考核、心理咨询技能过关考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开展心理学研究技能素质考核,鼓励学生要参加到导师主持的心理学科研项目当中,重点考核学生量化地研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与能力,考核包括研究设计、过程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

(4)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其中一个或二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的同时选学另外一两个方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

三、重要政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谈到的战略目标和建议,我们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1)定期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动向。

2)建立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发现、培养和支持优秀人才。

3)组织落实研究教改项目。

4)组织和举办关于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的研讨会,注意邀请有关学科和产业界人士参加。

5)对于认知神经等基础研究,协助建立开放、公用的实验室和计算机室。

6)鼓励和支持研制为观测和研究新现象的新的实验装置和测试仪器。

7)协助建立公用数据库。

(8)协助组织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研究。

(9)协助推动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10)协助沟通与教育部门的联系,组织心理学家参与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订,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