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国各校对教育理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办大学教育必须有先进理念引导。
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因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变革。
当前,教育理念变革有哪些重要的内涵呢?
一是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演讲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的创新与服务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大学自身的建设也必须创新,在办学理念上,强调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战斗力。”要以创新精神引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和主线,坚持不懈地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创新的动力驱使过程,而爱国情、事业心和责任感正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科学家划分为功利型、爱好型和信念型三类,他认为,受名利激励而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是多数,他们会有成就和贡献,但一般不会太大;出于个人爱好、才华进行研究的人少一些,他们超脱了世俗的功利,往往有较大的成就;最能开拓新领域、获得全新发现的科学家是更少数对科学事业怀有虔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人。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与其讲,其智慧和才华发生伟大的影响,毋宁讲,其人格与道德发生更伟大的影响。”
三是要转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学校肩负继承已有文明成果、传播已有知识的任务,这是不言而喻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当然不可能创新,一所学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传统的教育以继承已有知识为根本目的,使之渗透到各个方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考试制度等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甚至对一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知识,也要求学生原封不动地加以接受。
这种把学生单纯当作“知识接受器”的形而上学的继承观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最多只是“经院型”、“知识复制型”的人。创新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求真求实;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师生共同探究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理解人才的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科研和工程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途径,最终达到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目的,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四是要转变局限于专业教育的观念,树立综合化的教育观念。过去的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是以专业学习为目的,而专业又划分得过窄过细。现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的人,不再是只有一门专业知识而其他知识比较贫乏的人,而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具备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创新潜能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为很多社会问题或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特别是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往往产生于边缘的交叉学科。人文教育不仅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视野开阔,激发灵感。钱学森先生讲:“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中心,实施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交叉,形成新的科学、工业、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观念。不仅能够不断地推出一些新的教学科研成果,而且还能够培养出领导学术新潮流、富于创造力的带头人。
五是转变“本土化”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学生不是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更不是局限在教室内,而是在开放的、全球性的背景中,接受正确反映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成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进行国际交往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集各国文明之所长”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尤其是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国际交往空前频繁,资源、能源、信息共享,人类面临环境、能源、人口、发展等众多共同问题,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多国共同协作,各国之间教育的关联性不断加强,实行国际化教育,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选择,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攀登得更高、更远,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积累、积淀的过程,同时,要转变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也有一个漫长的积累、积淀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有冲破传统的视野、勇气、魄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第9版 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原校长 吴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