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人员每年听课二百节 督导结果与评职称挂钩
扬州大学教学督导制度化
本报讯(通讯员戴跃侬 杨璇 本报记者陈瑞昌)在扬州大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若干个白发苍苍的长者在听课,这是该校从1997年起开始实行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督导们奔波往返于该校8个校区的600多个教室,不仅使学生受益,也大大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十年来,扬州大学教学督导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校级督导30多名,院级督导90多名,全体校领导也加入了督导组行列。根据学校学科众多这一校情,督导人员分为文史、理工、农医、经管四大学科组,每人每年至少听200节课,确保每学年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普遍听课一次,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教学心得,针对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性建议,并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督导的结果与教师晋升职称挂钩。
扬州大学的督导工作还延伸到了毕业设计和实践等环节。每年暑假,植保专业的学生都要分赴省内各地进行毕业实践。在这支队伍中,校级督导、退休老教授戴志一特别惹人注目,他和年轻人一起蹲田头、下沟渠,奔走在各个实习基地,悉心指导学生和当地农民,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咱们庄稼汉的贴心人”。
督导制度的设立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实施督导制度以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老师们上课更认真了,讲的课更“好听了”。在对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访者将本科教学质量列为对学校最满意的工作。由于该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不断跃上新台阶。
教学督导是扬州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中重要的一环,除此以外,该校还有一整套的监控体系和制度体系。2004年,该校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设立了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评估中心成立后,协同教务处等部门在以往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形成了《扬州大学教学工作规程》、《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一整套制度,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开设、任课教师、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教学档案等均作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将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紧紧绷住教学质量这根“弦”,推进扬州大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该校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近百人次被列入国家和省人才培养计划,25人及2个学科团队分别受到国家或省表彰。有多名教师分别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由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该校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率连年在96%以上,2007年达到97.86%,不少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景象。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4日第1版
(责任编辑:颜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