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摘录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学子初入大学校园,丰富的知识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帮助大学生认准目标、畅游学海,终成栋梁?鼓励学子自主学习的学分制成为关注热点。这一教育管理制度下,高校不再“一刀切”安排学习,而是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挑选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学生学习劲头将更足。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专门章节对高校“学分制”改革进行阐述。
上海学分制改革全国先行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和专业学分要求,灵活安排学习计划,甚至可提前或推迟修满学分毕业。
上海高校对学分制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3年,原上海工业大学(后并入上海大学)在全校实行学分制。如今,本市高校普遍施行这一教学管理制度。此前,一名本科生4年里要学几门课、一学年又要上多少课时,都有统一规定,可说是“铁板一块”;现在,传统的本科4年学制,开始被3至6年的灵活学制所取代。
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完善的选课制度是保障。只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选到理想的课程,避免因资源不足,学生仅仅为拿学分而胡乱选课。为此,本市高校有不少探索。上海大学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菜单,从上午8点起13节课连排,尽量扩大学生选择范围。复旦大学推出可跨系、跨专业选修的近百门通识课程,开阔学生眼界。
2005年起,本市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收费办法,明确规定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同时,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学校可以收取学费,但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收费标准。要保证学生能够按质完成重新学习的课程,严禁只收费不实施教学的行为。
制度设计重在完善和弹性
不少高校教务负责人坦言,学分制在我国多数高校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虽然允许学生选课,但在现实中,校方对必修课、整个学分结构多为硬性规定,这显然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疑也是一种浪费。这一点有待改进。在该领域,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应积极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弹性”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必备课程的同时,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大四学生小徐说:“我详细阅读了 《规划纲要》对学分制的阐述,希望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重视配套措施,特别是在选课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看得出,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课程更加丰富多彩,一门专业课往往有2-3位老师开课,但学生的困惑也由此而来。比如,课程没有具体介绍,往往只能凭借短短几个字的课程名称来“押宝”;对教师教学水平不了解,只能根据学长们的评价来猜测估计。“如果能有来自学校的‘官方指南’,对我们自主制订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将有很大的帮助。”举例来说,能否搭建平台,让每位开课的教师展示课程特色、具体内容,给自己“做广告”;能否在每次选课前,公布上学期学生对每位老师的评价情况;此外,不妨开出《专业导论》等课程,让学生选择不致盲目;同时,可在正式选课前举办类似“试听周”活动,让学生自由旁听,寻找跟自己“合拍”的课程和老师。
一位高校经济学院青年教师说,从宏观意义上说,学分制作为一种制度,管理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应从中感受到压力。具体来说,应有教师淘汰制与学分制相匹配,促使授课老师精心准备课程内容、研究学生接受情况。有了竞争才能有提升,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高等教育专家指出,学分制在内容和时间上给予大学学子更多的自由和灵活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例如,目前小部分大学生中存在选课时不问授课质量只重给分好坏的怪现象,这种“唯学分”倾向显然将学分制的“好经”念歪了。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两手抓,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强化教师考核,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再如,对学有余力、乐于学习的学生,选课学分是否要设上限控制?他们若想延期毕业,能否给出特殊政策?这些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