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强烈呼声,加上教师培养的开放性与选拔任用的社会化,广大教师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应该怎么办?
1.教学艺术啥模样
教学艺术形成不仅指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也指教学史中,人类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杜威的“从做中学”;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人类的教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教学艺术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自然表现。人的生命本质就在于人能够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自我生命实现不断的超越。超越的过程是一个应然不断代替实然,理想不断代替现实的过程。人正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教师正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否定过去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冲动中,实现着教学艺术的磨炼与提高。没有这种人生的冲动与生命的激情,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就会缺乏动力。
教学艺术绝非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我们不能仅重视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追求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德、识、才、学各个方面都提高了,教学艺术才能有表现的良好功力。
由此可见,教学艺术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含着观念体系的形成、实践意向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保证它们得以体现的人生态度、社会情感等品质的形成。
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会把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应试性,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兴趣关系不是很大。为什么学生对现在的教学兴趣不大?教师对它的兴趣也不大?这主要是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师生的经验、师生自己的理解,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一般而言,越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客观性越强,主观性越差。什么时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入到教学中,而且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教师就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2.教学艺术为了啥
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变成学生发展的精彩活动
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学变成学生获得发展的精彩活动。只从技术、模式的层面考虑问题,教学就会死板,缺乏活力。只有当教学达到艺术的水平,它才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局面。富有程序化、技术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可以掌握的,这在教学艺术形成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但当教学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突破教学模式的束缚,灵活机智地去把握教学。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从有模式到无模式,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优化教学认识方式,影响课程运行的价值
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优化教学认识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课程运行的价值。教学过程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教学艺术在于在教学中把课程资源挖掘到最充分的地步。教学中,一个班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课程实施做出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掌握教学艺术的教师可以从教的方式探求实施课程的最优方式。从教学历史进程来看,人们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最优的教学认识方式的追求。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人类追求最优教学方式的结果,即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最优化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中非此即彼的对立,会形成许多偏颇。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学认识方式的多样化、多元性探索,广大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探索。一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认识方式,二是要从实践中提炼富有创新的教学经验。一个教师一辈子只靠一种教学方法“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教师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同时,教师应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进行综合优选或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既是形成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对教学方法进行重组改进的过程。
3.教学艺术因为啥
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必然要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许多人对自己的前途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长期与近期的发展目标。人应当从态度上“拒绝平庸”,为自己的发展设计好蓝图。
其次,要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受传统影响,许多人总是把人生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吸收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作——谋生阶段。人们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一般很少继续学习。许多人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境界是比较低的。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许多人把个人的发展定位在个人功利的获取上,而没有把它社会化为一种体现个人生命价值,实现人格完善的途径;还有一些人在发展中不注意身心健康,只考虑今日的发展,不考虑明日的发展,从而不能实现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教师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科学知识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实现自己的长期、不断发展。
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师使自己的整体素质获得不断提高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教学艺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化理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缺乏正确的专业意识,这是其教学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有利于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这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前提。因此,教师专业化理论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近一两年,教师专业化在我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领域普遍接受的一个术语,或者说已经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教师专业化为我们探索教学艺术形成设立了必要的学术背景。只有承认教师是一个专业,教师教育需要专业化,才能使人们去钻研教学的奥秘,探索教学规律。这种探索不仅是在科学的角度,而且是在艺术的角度进行的。
4.教学艺术咋形成
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的过程,它需要一个支持探索,鼓励创新,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科研兴校作为一种学校发展的理念与策略,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发展需要科研”这一关键,因而,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氛围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校是指通过广大教师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三位一体的目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
钱伟长先生曾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今天,我们不仅要提研究性学习,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局面越来越复杂。不研究工作的性质、工作开展的过程、工作计划、工作组织环节、工作评价等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活动,是对人的一种工作,教师只有研究教学,研究构成教学的要素,才能把工作做好。研究性工作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
科研氛围不只是由学术大家来营造的,它主要取决于在普通教师身上生发的一种科研活动与激情。不能小看构成文化氛围的这种活力,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这种富有活力的科研氛围当中,教师的智力劳动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生生不息的科研氛围,正是教育名人辈出的希望之所在。在科研兴校过成中,我们应当对于构成科研氛围的活力给予必要的重视。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对自己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变成研究性工作。首先要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选好题,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5.教学艺术三策略
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教师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行动研究一般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艺术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对理论运用的自觉性、经验的积累以及经常的反思与总结。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经验主义的教学法,缺乏理论运用的自觉性。许多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表明,教师要形成教学艺术,就必须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因此,行动研究法在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理论是应用理论的前提,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业务提高主要指学科知识的提高。但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低相关的态势。而教育理论却是教师普遍缺乏的,它是教师教学活动赖以顺利开展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在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主要包括:理念性知识,主要指教师的现代教学观;策略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设计、组织教学的知识;相关性知识,如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如现代教育技术等。
反思性教学
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也意味着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理性,即善于对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主体主体性精神的充分体现,即教师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实践主体只有不盲目、有计划,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理论的理解靠理性,理论的产生也要靠理性。理论主体在一定的理论理想的鼓舞下,去掌握理论,去创造理论。实践主体在理性的自觉行为中,去践行自己的理论。当理论与实践统一在一个主体身上时,理论与实践便出现了很好的契合。与纯理论思考者不同的是,实践性思考者内涵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中去完成社会使命的。对于他们来说,理性是实践的开始,也紧伴随着实践。实践结束了,理性有可能还在延续。他们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着自我,实现着自己完美人格的发展。教师在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应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与能力。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是培养他们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群体研讨
在教学艺术形成中,必须形成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制度或模式,要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群体劳动效应,即教师在积极上进的群体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向上的行为。教学艺术形成问题,不能孤立地从单个主体的角度去考虑,而应当从群体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在群体中,教师才会你追我赶、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在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批教师的教学艺术在逐渐形成,产生了像刘可钦等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教学专家。
群体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个体教学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不能不受到其他教师教学艺术表现方式的影响。即使是著名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方式。魏书生出了名以后,应邀四处讲学,他在给别人讲教学之道时,他自己未必都是输出,而无输入。首先他在给别人讲解时,他的思路更加理清;他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自信,听众就是他的理论的最好验证者;同时,别人意见的反馈对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这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理论的一个重要机会。
(王升,教育学博士、教授、石家庄师专副校长;刘晓鹏,副教授,石家庄师专外语系主任)
本文学术看点
教师要有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经验的冲动
我们不能仅仅重视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掌握教学艺术,需要形成教学智慧
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入教学可成为艺术
让教学充满活力,让教学更加精彩
从技术、模式层面考虑问题,教学死板,缺乏活力
教学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
一个教师一辈子只靠一种教学方法“包打天下”,行不通
人应当从态度上“拒绝平庸”,为自己的发展设计好蓝图
仅仅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境界比较低
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不仅要提研究性学习,而且要提研究性工作
研究性工作是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
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对理论运用的自觉性、经验的积累以及经常的反思与总结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经验主义的教学法,缺乏理论运用的自觉性
应该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促进反思(蒋建华)
变革时期的基础教育系列⑥ 上期刊登:公共教育权力变迁了,教育问题出现了(刘复兴) 下期刊登:公共利益: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坐标(蒋建华)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