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教育评论

大学校训: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04-04-21 00:00 点击:

 
   校训是大学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是大学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中华文化历来讲究“训”。齐家有家训,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为典范。

  而校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国粹,回顾中国现代大学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校训在形成大学精神、促进大学发展、铸造师生灵魂中起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的校训能铸造特立独行的校园文化,而独特的校园文化又能张扬学校的个性,涵养大学精神。校训作为价值原则的集合,在校园生活中,犹如春风化雨,以其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规范着师生的思想作风与行为倾向,从而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外化为生动的人文景观,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最终积淀成时代传承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以理性与情感交汇来表现的形式。它需要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一旦养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大学中,能陈述其办学理念与特色的学校很多,但真正有独特精神的还不够多。然而一所大学,特别是力争上游、创一流的大学,没有一点自己的精神是不成的。一个人要有精神的支撑去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大学也要靠精神支撑方能成为名校,就像杨叔子院士所说的:“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而这种精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校训去引导、凝聚和涵养。

  校训既是立校兴学的宗旨,也是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能影响学校的改革和建设,指导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促进学校发展。校训体现的办学风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之自成特色,各领风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校训“从严治警,从严治校”反映了治校方略,“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反映了山东大学的治学旨趣,“格物致知”(浙江工业大学)和“尚法通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反映了治学途径,“力求精进”(南通工学院)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成都理工大学)反映了治学风格。不宁唯是,许多高校还针对治学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负面现象,用诚信、明德、笃学等劝勉师生求真务实,培养高尚的学术品质,反对学术腐败。如武汉科技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就体现了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

  校训和师生的学问人品、气质修养等分不开,是一种精神型的潜在课程,具有隽永、滋补的功能,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他们做人做事的功效。校训昭示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学校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习风气以及工作特点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师生时时受其熏陶,得其好处而不觉。林语堂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校训把校魂注入每个不同的个体,起着支撑精神世界、重铸灵魂的作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恢复“止于至善”的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追求尽善尽美,永不停止。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风就代表那艰苦的岁月联大人所追求的人格。北大自由民主之风和清华科学务实之态是典型的校训精神的弘扬。

  校训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而仅是这些就已经说明了校训的必要与重要。党的十六大把教育工作放到空前重要的地位,未来大学将更加多样化,校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校训的学校应尽快确立校训,已有的校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供而不用。校训不在调子高,气派大,在于有特色和个性,融古通今,辞精义达;在于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含义。(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16日第3版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