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教育评论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中国青年报 发表于: 2004-06-08 00:00 点击:

对话校长――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记者:目前在高等教育界,讨论大学的理念渐成时尚。纪校长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纪宝成:这是时代使然,是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种进步。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一所大学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

  记者:您如何理解大学的理念?

  纪宝成:大学的理念既有共性的部分也有个性的部分。由于共同承担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所以大学是有共性的。大学的共性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大学传授的知识是相对高级的知识,而且,由于大学是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决定了大学施行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培养人们掌握较复杂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取得在今后一生中可以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开发的能力。大学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只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在传授知识中发展知识的能力。许多优秀学生在大学里也不光是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中他们也经常能发展知识。人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应该就含有师生在教与学中互相提升、发展知识的含义。

  第二,大学的开放性。如果说最初的欧洲中古大学是由于欧洲共同的文字(拉丁文)和共同的宗教(基督教)使得人们能够在一起坐而论道,相互切磋,而天然具有开放性,那么今天大学的开放性,已经超越了文字和宗教的约束,成为大学的一项传统,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性质。大学的开放性让知识有了更新的力量,让大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活泼的极具生命力的可以绵延不息的江河。

  第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这是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就很难成为知识创新、发展和丰富的摇篮,大学应当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保持互动的关系,但不应当逢迎,不应当媚俗,不应当随波逐流;而应当遵循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追求真理,做社会和时代的先锋,而不是盲从者、媚俗者。

  第四,大学应有崇高的使命感。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大学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大学应该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术的独立和自由要与大学的使命感、责任感统一起来,不能无边际地扩展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学者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

  记者:在当前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人们对大学理念的认识有些不同,您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纪宝成:当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存在有代表性的两大问题。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与当今大学树立自己的理念息息相关。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大学理念的正确形成。第一个问题,近些年,有一些理论家、一些领导者受到市场大潮的影响,不考虑教育的特殊性,把教育等同于一般商品,倡导“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受这种“泛市场化”潮流的影响,有些政府单位希望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发展教育的增量,把“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当成在财政上甩掉教育发展这个“包袱”的幌子,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理念的正确形成。

  第二个问题,受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和行为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重术轻道”的倾向。这里的“道”,指的是理论、理性,是观察、思维、想像和判断能力的综合,是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视野和胸怀。“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大学的发展要重“术”,但更要重“道”。大学首先要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同时重视必要的“术”,基本的“术”。具体技能,应该到工作实践中去锻炼、学习,想让学生一出门就成熟练工是不可能的。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国家发展当然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但应当由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来培养。即使职业技术学校也是需要重“道”的。

  记者:那么,大学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个性呢?

  纪宝成:除了共性,不同的大学也有其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色。比如从学校类型看,有的是研究型大学,有的是教学为主型大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有的以理工科见长,有的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由于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历史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所大学的理念有其个性的方面是非常正常的,而个性和特色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个性和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深厚积淀在其中,学校要与时俱进,但绝不意味着抛弃个性和特色,都走同一个发展模式。正是由于大学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大学风格、大学精神在一起相映成辉,才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而我们目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大学发展模式的雷同,很多大学不考虑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等因素,都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发展,最终必然会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不利于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在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时,十分尊重自身的历史和传统,十分尊重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提出了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当然,我们按照“高、精、尖”的原则,正在进行理学院的筹建工作,加强理工科的发展,促进文理渗透,使我校的学科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记者:一所大学要想提高质量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纪宝成:大学的理念,不仅反映在对大学功能、定位的认识上,还反映在如何认识办学的基本要素方面。我以为,大学之所以为大,根本之处在于它的两大最直接产品———学生和学术。也就是说,大学之大在于学生之大,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之大。一所大学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始终占据学术的前沿,需要具备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大师。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十分看重大师是完全正确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师就是这所大学的“仙”和“龙”。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术成果。所以,一所大学不仅要推崇大师,吸引大师,还要让自己成为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已是大师者充分展现他们的光芒,让有潜力成为大师者在这样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第二,大楼。我理解,梅贻琦先生当年关于大师大楼的论述,未必就不重视大楼。发展到21世纪,大楼无论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楼,既是办学的硬件条件,也是大学精神的物质载体。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设备,也才能“筑巢引凤”,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第三,大气。所谓大气,就是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就是她的校风、她的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更重要地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关于大气,我想强调以下三方面: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大学教育中,平衡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关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不仅拥有合理知识结构而且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二、开放的精神。一所学校要有活力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有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视野和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当今的时代,尤其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学术前沿成果,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不管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学科,都不能封闭自守,因循守旧。同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而要更加重视民族的、传统的弘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派的学说流派。

  三、兼容并蓄的精神。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让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学术思想都能并存发展,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学应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既要支持、褒奖成功的探索,也要容忍、善待失败的探索。要倡导在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任何学术观点都有存在的空间。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