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高校扩招以来的又一个大学生就业高峰年。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官员,同时又是一位大学生就业问题专家,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先生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高等教育状况的看法,特别引人注意。
昨天,在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高峰年而举行的2004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上,周远清用《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言,向他所聚焦的三大高教积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
【观点一】文理分科:“一重一轻,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理念,是非科学的观念。”
他指出,目前教育界存在着两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一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文、理分科,二是过分宣扬重理科轻文科。他说,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精力充沛学习知识的时候,教育机构过早实行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被人为地缩小、框死。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理工科大学生正成为人才市场需求的主力,这种形势不仅使重理轻文的现象日益突出,也造成了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关于重理轻文的现象,周远清举例说,有个很大的学校,一位教授当年考高中时就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因为他的父亲重理轻文,就考了水利,并成了这个学校的教授,后来这个学校成立了文学院,请他做了文学院的院长,这就是一种重理轻文的思想。他说,重科研轻教学,这是我们碰到的很大的问题。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有很多有名的教授主动地去教基础课,在中国这个就很难。一重一轻,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理念,是非科学的观念。
周远清提出,其实学生的就业观是社会就业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社会对此有了清醒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理科结构的认识。为此,周远清直率地表示,目前教育界必须抛弃“要满足全国人民上大学的愿望”这种大跃进式的口号,应该扎扎实实地发展各类基础教育,适应国情,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各种教育需求,为人们提供各类教育、培训机会,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性的教育、就业环境。
【观点二】教学质量:“一些学校没有教学条件还盲目地设置学科,不考虑社会用人需求,简直是误人子弟。”
周远清说,目前在教育界,高校所收的费用中学生所交的费用占到了60%至70%,而根据国际教育界惯例,20%至30%才是合理的比例。现在,有些高校靠借贷盖起了漂亮的教学楼,但里边却是空空如也,甚至有些学校师生比例达到了1:30,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学校没有教学条件还盲目地设置了学科,不考虑社会用人需求,简直是误人子弟。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是教育界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他忧心忡忡地提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学生上高中要交钱、上大学要交钱,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厌学情绪的蔓延?
针对这个令他担忧的问题,周远清深入解释说:1992年,当时的形势就是厌学,那时大学生给公司做推销员。当时我就讲到师资投入不足、经费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的学习经费也不足。三种情况,一部分学校教育质量滑坡,一部分是严重滑坡,一部分有滑坡的趋势。他说,这个问题很难争论,教育部门要尽快地研究这个问题,去研究解决当前的问题,没有必要去争论。现在教育部门进行了很多的改革,这些改革还没有到神经末梢,但是对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周远清认为,其实高校规模扩大,说明教育机构正尽可能满足一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需求。此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目前教育机构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对口的一个突破口。
【观点三】专业结构:“有条件设置专业的学校也应考虑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切忌无谓的盲目与浪费。”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形成原因,周远清说,对高校专业目录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他提出,专业目录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本科生的专业面要拓宽。
他说,现在本科生的知识面趋于狭窄,缺乏宽泛的基础科学教育,这样容易使本科生的知识面过于单薄,只有加大他们的基础教育面,才能使他们在专业面上有更快、更宽的提高,这也可以为今后本科生的就业打下较好的底子。
二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周远清特别强调“培养”二字,他说应该关注培养高校的专业人才数量与社会需求的对口程度。
三是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结构。他认为没有教学条件设置专业的学校就不要硬着头皮建专业,否则太误人子弟。有条件设置专业的学校也应考虑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切忌无谓的盲目与浪费。
摘自《江南时报》(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