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
作为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按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整体规划,以尊重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为前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估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软件和教材,改革英语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新路径。
一、针对学生差异,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全新教学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改革中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强化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了听说能力。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目标、学习风格、策略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分别占到计划内总学时的75%和25%(192学时、64学时)。基础阶段主要针对1、2、3、4级的教学,其中用于学生自主上机学习、读写译课教学、口语课教学的时间各占三分之一。提高阶段针对四级后的教学,目的是继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性技能。学生可以选五、六级课程,也可以选实用英语写作、英语交际技巧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建立了一套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培养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鲜明特点:视听说技能与读写译技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克服了原教学体系重读写、轻听说的弱点;视听说课与读写译课均安排了自主上机和面授课时间,充分利用自主上机学习与教师面授的综合优势;单辟64学时用于专项英语教学,供不同层次学生选修,确保学生扬长补短。
二、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网络教学和教师面授有机结合
自创了视听说课程的“五步式”教学法。学生每周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上机学习,教师面授辅导依据学生个性化差异原则打破自然班级的限制,采取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推出面授课程时段安排,学生上网自主选择时段的模式。具体做法:第一步,通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统计学生上一周的学习进度。第二步,根据学生进度在网上设置授课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中都要公布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时间、地点、约课截止日期等信息。第三步,学生上网查阅授课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进度预约面授课。第四步,在约课截止日期后,检查学生约课情况,制作各个时间段的约课学生名单和评估表。第五步,各个时间段的授课教师进行授课,并且在授课后填写授课评估表,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课堂表现给予简单的评价,并做记录。面授辅导内容之一是对话练习,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情况;内容之二是设置情景或语境,组织角色扮演、访谈活动,目的是有意识地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之三是看图说话,然后开展自由讨论,目的是促使学生灵活自如运用语言,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读写译课也采用学生自主上机学习与教师面授的模式。读写译网络教学软件对于篇章的语言讲解非常详尽,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理解篇章中的语言点,教师在课堂上侧重点不再是讲解词语用法和句子结构,而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点评学生的习作。这样既利用了教学软件的优势,又保留了传统的读写译课中的精华部分。
三、研究新教学模式中评估手段的改革,尝试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
严格的过程性评估是保证自主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计算机管理平台对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有详实的记载,教师随时查看并了解某一个班或者某一名学生对某一级、某单元的学习情况,以便在面授课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训练。在每次面授课后,教师都必须记录学生的表现、优点和弱点、进步如何等,并填写评估表。在改革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对过程性评估手段作了一系列尝试,如每学期增加期中和期末口语测试,以及时检测和反馈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学生网上约考,建设考官队伍,实行考教分离。这样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管理和质量控制。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推动教师角色转变
新的教学模式下处处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北京理工大学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组织网络教学示范,让教师明确了在新模式下所应具有的重要作用。经过不懈探索和实践,教师已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多重角色:语言交际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者。教师在教学上比以往更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仅今年英语教师就撰写了30余篇教学与科研论文,申报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一个“以改促教,以教促改”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该校形成。
五、教学改革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
新的教学模式下虽然总学时数没变,但在具体的时间分配上有了很大的差异。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互性强,上机自主学习时间能够得到充分保证;授课人数从以前每班60–70人的大班授课减少到每班25–30人的小班授课;教师上课时数由以前的每周12节降低到每周的8–10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周学时和重复性劳动,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加强。
目前,新的教学模式在理工大学全面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全是动态的了,语言交际活动将语言的得体性与社会情景的关系带到学生的视线,将意义表达与语境相联系。学生可以接触到“使用中的语言”,学生在交际中学习,在学习中交际,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同时,英语教学不仅表现了个性化、情景化和趣味化特征,而且还突出表现了人性化特征。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产生正面效应。
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正常课时之内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没有给学校和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因此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能够解决现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顺应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是对现有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的彻底变革。
北京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A091001/092001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
学分:16
学时:256 (其中实验学时:0)
一、目的与任务: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总学时:256学时
基础阶段:192学时。其中读写译课96学时;听说课96学时(上机和面授相结合)。
提高阶段:64学时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下面各项技能的要求进行:
1.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阅读英语国家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够基本读懂自己专业方面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4.书面表达能力: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图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5500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其中25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与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终结性评估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
口语考试单独进行,单独记学分。逐步提高听说能力考核在综合能力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四、 大纲说明:
本大纲参照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较高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
五、教科书、参考书:
[1] 孔庆炎等. 大学体验英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Neville Grant(英)顾曰国等. 当代大学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李荫华等. 大学英语(全新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