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内地大学而言,“狼”真的来了——潜在的竞争者不仅包括香港高校,更多来自海外的压力。9月16日,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南开大学的一场演讲中,不无忧虑地指出。
“无论对北大、清华,还是南开、复旦,‘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时代业已过去。现在没有‘山’了,世界变成了平地。”张维迎说,竞争对手变成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也意味着,我们原来的好多做法不灵了。
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和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经济学家,在“南开名人讲座”上的演讲题目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
外国名校把分店开到家门口,“抢”的不仅是生源
张维迎表示,北大本身的改革是一种自我反思。欧洲的大学也在反思,因为“混”不下去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运动。于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挑战。在张维迎看来,高教全球化的内容包括教授市场、学生市场、学术成果市场、融资、教育服务的全球化。其表现随处可见:
教授在一个全球市场上提供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价码。要出世界最高的价码,才可能聘到最好的教授。评价教育的指标之一就是外籍教员所占比例。
学生市场的全球化从香港高校到内地“抢”生源便可见一斑。“留学生在过去是稀有的。国内的大学以前能招到中国最好的本科生,现在有麻烦了。香港高校的竞争是一个好事,但竞争的不止是香港,美国很多大学都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每年进行招生推荐。英国政府甚至出面搞英国教育展。
前几年,伦敦经济学院曾收到一笔200万英镑的捐款,捐款人是一位中国公民。这引起了张维迎的警觉:“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给国外大学捐款。如果我们做不好,以后中国富人的钱都捐给外国大学了,就像他们选择去外国大学读书一样。除去校友感情等因素之外,捐款人总是希望把钱捐给最好的大学。”
张维迎指出,中国教育经费过去两三年占GDP的比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大学不能完全靠政府经费和学费,还要靠捐赠。在一个商业发达、宗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大学得到的捐赠比较充足,哈佛大学仅商学院就有15亿美元捐款。
建议国有大学“法人化”,用竞争代替管制
据张维迎分析,大学结构是金字塔型,分别针对高、中、低端市场,就像汽车市场一样。最好的学生和教授聚集在高端大学,一般的去二流,其次到技能型培养大学。在从前,每个国家都有这样一座大学金字塔。
要争取让中国大学爬上塔尖,张维迎认为,首先就要应该改革国家的教育体制。“简单说一定要用竞争代替管制,中国大学的学位设置、课程、招生,都是统一管理的。这种结构实际上让一些最好的大学被拖死了。相对来说,美国大学有相当的自主权,大学之间有竞争。”
他打比方形容中国的高教格局:“就像所有的车箱都挂在火车头上,机器坏了,前面有两头牛在拉着。金字塔结构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如果是高端大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跟别的学校不一样。现在,我们是按照三流大学的标准来约束一流大学。当我们招来顶尖的学生,怎么培养他?”
张维迎还以E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为例,证明以竞争代替管制的合理性:国内最早创办EMBA教育的是北大光华,后来国家批准一批院校试办EMBA,但出于保证质量的考虑,根据各校水平,规定了招生名额。
北大、清华、南开、浙大等10所院校招生不得超过300人,另外20所不能超过100人。“然而现在看来,这种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很多学校,即使得到了100个招生指标,也没有招满,只能降分降价,出现了‘平价EMBA’。市场自然会形成分化。所以一定要有竞争。”
权力空心化,中国大学校长成了办事员
卓越的师资队伍、自由的学术环境、竞争的学术市场、有效的治理结构,这是张维迎为中国大学改革开出的药方。
他认为,大学是利益相关者组织。目前中国大学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很多大学不是行政在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在为行政服务。这样本末倒置,长期下去,会对大学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跟国外大学比,中国大学校长是个办事员,不能叫校长。”张维迎批评了现行体制下校长权力空心化的现象。“真正的大学校长,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个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是很丰满的,权力很大。我们总在羡慕北大的蔡元培、南开的张伯苓,我们后人特别应该学习他们的理念。但他们拥有的权力是我们没有的。”
他引用了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教授参与大学管理程度越高,该校的表现越糟。教授参与行政性事务程度越高,学校表现越差。相反,教授参与学术性事务程度越高,学校表现越好。
“现在有些大学在全世界公开招聘副校长,我一直不赞同。应该公开招聘的是校长,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按公开程序选择校长后,给他大的权力。一个人一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行为就很受约束。我觉得一定要形成一个校长市场,校长是职业化的,双肩挑是不对的。衡量校长的表现,标准是这所学校的表现,而不是他本人的学术表现。”
要让选聘教师的人有安全感,防止武大郎开店
公开反对教授治校,并不表示张维迎看轻教授的位置。相反,他把选聘教授作为办好大学的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
2003年,北大提出人事改革方案,直接对教师选聘制度进行变革,在校内引发“地震”。张维迎说,改革方案的一部分是关键的“承重墙”,另一部分则是“隔离板”,相对次要一些。而方案中的“承重墙”便是打破近亲繁殖,以及教师非升即走制度等。
他认为,近亲繁殖与大学师资队伍的“家族化”有关系。中国的大学就算一分钱都不增加,但只要打破近亲繁殖,人才流动起来,创造的价值都会成倍增加。
“招聘新人都是学校的老人来选,那怎样防止‘武大郎开店’的现象?终身教职和学科末位淘汰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老人拿到终身教职,不论新人水平多高,老人的地位都是稳定的,因此压制新人的动力就小了。同时,如果系里招不到好的人才,发展不好,被学校解散了,老人的利益也无从谈起了。所以他只有招到好的人才,才能维持自己的利益。让那些选人的人有安全感,‘武大郎’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张维迎还指出,终身教职并不是俗称的“铁饭碗”。只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优秀人才,才能当终身教授。这些人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本报天津9月17日电 张国 本报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