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暨大迎来百年校庆。海国 摄 |
|
暨南大学老校门。 |
|
“蒙古包”食堂呈四瓣花形排列。 |
|
荣毅仁参观暨南大学。 |
|
王越 |
|
钱钟书 | |
暨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南京、上海真如、福建建阳及上海宝山、广州四个时期。暨大的校史,见证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发展史。
1906年,暨南大学前身暨南学堂创办,这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子弟学校。暨南学堂创办的消息传至南洋,华侨奔走相告,当地中华会馆积极选送优秀的学子来此求学。11月,来自南洋的21名华侨学子远涉重洋,负笈南京,世纪暨南由此肇始。
1911年辛亥革命,暨南停办。1918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等积极奔走筹划,暨南学校再度复办。复办之后的暨南增加女子教育部,在华侨民众中声誉日隆。
1921年暨南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合作创办国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学校此后迁入上海,并以真如为本部。为培养华侨商业高级人才,1923年暨南独自创办了商科大学部,名为国立暨南商科大学,这是我国创办华侨高等教育的开端。1927年国立暨南学校升格为综合性的华侨大学,称国立暨南大学,是当时为数较少的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
“一·二八”事变后,日寇占领真如,校园沦落敌手,暨南不得不一分为三,在上海、苏州和广州艰难办学。事变结束后,才得以全部迁回上海。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暨南办学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学校搬进上海租界继续生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不得已又迁移南下,在福建建阳坚持办学,前后达四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6月迁回上海。上海解放后,鉴于暨大本身的侨生比例已比较少,经费筹措困难等,学校于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华侨教育事业。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办学受到严重影响,被迫于197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务院决定恢复暨南大学,暨南由此步入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暨南大学加速了学科整合和扩张的步伐,1996年学校被国家列入重点支持的“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
本报讯 今天,被称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迎来了100岁生日,这也是广东第一所“百年老校”。11月18日,暨大将举行隆重的庆典大会,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校友将会聚一堂,共同庆祝母校生日。
张铁林吴小莉表演助兴
11月16日至18日,暨南大学安排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与暨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欢庆暨大百年校庆。今日是暨大百年校庆的“正日”,暨大将举行数个庆祝仪式,其中包括博物馆画展揭幕仪式及孔子铜像揭幕仪式,《百年暨南丛书·暨南文丛》首发式,百年暨南纪念邮册、首日封、明信片发行仪式,“百年暨南”纪念碑揭幕仪式和暨南大学六先贤铜像揭幕仪式。
18日上午,校庆的重头戏“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将在暨大邵逸夫体育馆隆重举行。18日晚,精彩纷呈的庆祝晚会将在暨大田径场盛情上演。经过“海选”选拔的3500名师生将参与这一大型演出。据透露,著名演员张铁林除了担任主持外,还将表演诗朗诵《端方奏折》,而著名女主播吴小莉和暨大校友、著名诗人汪国真将表演一场散文式的采访。
据了解,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暨南大学校友吴学谦在内的各界校友名人和校董纷纷给暨南大学发来题词和贺信,校董们也纷纷为暨大今后的发展慷慨解囊。
百年培养近20万名学子
这些天里,成千上万的暨大校友正从世界各个角落向广州会集,他们要赶在母校百年校庆这天重温大学时光的美好记忆。如今的暨南大学可谓桃李芬芳。迄今为止,学校已接纳过来自世界五大洲97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的莘莘学子。目前共有全日制学生22000人,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8人,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的学生8966人。
暨南从创办以来,始终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华侨子女为己任。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尤其注重海外学子的需要。目前学校的在校生中,一半左右是境外生源,可谓名副其实的“侨校”。
一个世纪以来,暨南大学共培养了近20万名学子,他们分布于祖国各省区和世界各地,尤以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人数为最多,海外毕业生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人才,他们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中国与世界有关国家的友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说,暨大在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积淀了深厚博大的暨南文化,铸就了影响深远的暨南精神。今天的暨南,正向着“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阔步迈进。
100年的风雨兴衰,成就了这所“华侨最高学府”的厚重历史,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刻在了百年校史上。
百年往事
当年学生威风如陆军学生
暨南学堂创办之初,学生校服全用黑色,黑革履、黑呢帽,帽边镶金丝线。全校学生皆剪发,出行俨然陆军学生,威风凛凛。
鲁迅三次演讲针砭时弊
鲁迅先生曾三次来暨南演讲。第一次演讲是在1927年11月6日,中文系主任夏丏尊邀请他在兴华楼饭店即席演讲,慕名而来的暨南学子非常多。第二次是在1927年12月21日,演讲题目是《文艺与政治的歧路》,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冲突,鲁迅认为原因是在于政治家不喜欢文艺家反抗自己的意见,而文艺家表达的其实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意见。鲁迅谈这种矛盾,当然有影射当时统治专制的意思。第三次是在1929年12月4日,学校再次邀请鲁迅来校演讲,讲题是《离骚与反离骚》。
林语堂“标点”之争震动文坛
著名学者曹聚仁和林语堂之间的一场关于标点的斗争常被暨大人津津乐道。暨大文学院的教师刘大杰与林语堂过从甚密,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他标点的《袁中郎全集》引起同在暨大任教的曹聚仁的注意,曹抓住书中的一些标点错误大做文章。林语堂对他的借题发挥极为不满,于是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不仅在暨大校园,在当时的文坛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吃饭不定量洗手间洒香水
暨大对侨生的生活照顾有加。1964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在暨大主持召开会议,指示,暨大的学生开始实行吃饭不定量,这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学校历史了如指掌的马兴中老前辈说,侨生的洗手间都洒着香水。以前学校还专门为侨生准备了行李仓库,因为侨生往往携带许多行李,有些学生甚至用集装箱装行李。
4座“蒙古包”成校园一景
暨大的4座“蒙古包”食堂是1961年动工兴建,1962年竣工交付使用。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全国的基建项目基本上都已停止。4座“蒙古包”呈四瓣花形排列,是当年暨大园中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蒙古包”中间的花心是厨房,周围的4个餐厅分属不同院系。每次搞活动,将桌椅撤掉,马上形成一个圆形舞台,举办舞会也好,聚会也好,都是绝好的场所。当年暨大的文娱生活在广州各高校中是最活跃、最有特色的。暨大的文工团以东南亚歌舞而闻名遐迩,暨大举行的舞会也比较多。不过,4座“蒙古包”于1989年被拆除。
百年名人
郑振铎:
上完著名的“最后一课”
1929年,郑振铎兼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不复存在。郑振铎于1941年12月8日在上海暨大上完了著名的“最后一课”。后来,他用饱含情感的笔端回忆了他给暨大学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暨大被迫内迁福建建阳,郑则留在“孤岛”坚持斗争。从此,他结束了在暨大的教学活动。
钱钟书:
深入浅出讲授欧洲文学
从1946年到1947年夏的一学年里,钱钟书开的课是《欧洲文学》和《文学批评》。他讲课用的是牛津英语,发音清亮。钱钟书学贯中西,教学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比较性,有启发性,可以扩大眼界,破除“坐井观天”、执于一见的僵化思想。和今天传闻中高不可攀有脾气的老爷子不同,钱钟书是一个待人亲切、关怀学生的长者。
钱伟长:
与暨大一球之缘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院士是暨南大学的名誉校长和董事会董事长。
上世纪30年代,钱老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暨大足球队称霸江南,清华大学足球队是华北足坛劲旅。身材虽不高,但爱好运动的钱伟长是清华足球队成员之一。有一年,清华足球队南下上海,和暨大足球队交锋。两支足球劲旅踢得难分难解,暨大足球队利用主场之利先进一球。清华队在下半场比赛即将结束时,由钱伟长一脚劲射,暨大守门员徐亨扑救不及,球直飞网窝,两队握手言和。钱老说:“如果说我与暨大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可以说是‘一球之缘’”。
荣毅仁:
恢复暨大单独对外招生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荣毅仁先生被聘为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
1989年,荣毅仁副委员长在广州过春节。何军第一副校长向他拜年,并向他汇报,九校联招后,海外和港澳地区报考人数大幅度下滑。荣毅仁副委员长回北京后即致函国务院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反映九校联招问题,建议恢复暨大、华大单独对外招生。他还联系主管世界银行贷款部门负责人,希望能充分考虑暨南大学的侨校性质、任务,尽可能给予关照。结果,经国家教委批准,暨大、华大从1989年起恢复单独对外招生,暨南大学还获得世界银行贷款45万美元,用于建设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中心。
百年树人
“办大学,
应求真务实”
暨南大学新老校长谈大学建设和大学精神
作为一所侨校,在“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许多知名学者的不同思想在暨南大学激荡交汇;来自海内外学生不同文化的碰撞,又为校园增添了不少亮色。
现任校长胡军谈大学建设:
暨大要培养自己的“年轻人”
“暨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名师还不多,所以我们将挖掘自己的潜力,重点培养自己的年轻人,尤其是35岁以下的老师。”暨大百年校庆之际,校长胡军表示。
胡军说,100年来,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一直未曾改变。暨大最大的成绩和贡献,是培养了大量的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台学子。以港澳地区为例,目前,澳门七成的医生从暨大毕业,还有三百多公务员亦毕业于暨大。而香港不少暨大校友在政界、企业界及新闻媒体工作。
在暨大21年,胡军感受最深的是观念的转变。“既然是办大学,就要遵循大学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目前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一五’规划。”暨南大学1978年复办后,“仅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就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居于全国前50名,但胡军认为,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很有紧迫感。“我们不仅跟国内的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大学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浮夸、不急躁,我们将把务实、认真作为工作的准则,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学校的发展。”
胡军认为,暨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名师还不太多。“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但现有的大师是有限的,仅仅靠引进,去争去抢,是不可能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所以,暨大将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发展需要的院士、珠江学者等大师级人才;另一方面,重点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年轻人,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不能急功近利。”
暨大进入“211工程”建设的6个重点学科:产业经济与金融经济、 中外关系与华侨华人、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 生物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殖科学与计划生育、 中国语言文学与海外华文教育,这些都是优势所在。“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
百岁老校长王越谈大学精神:
学术自由吸引著名学者教授
103岁的王越老人是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建时的副校长,他眼中的暨南大学,实际上就浓缩了暨大作为一所广州高校的历史。
“暨大重建之后,在教学和科研上主要强调了学术自由的风气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比如暨大当时一位外国语言文学系的专家赫迪教授指导该系一位四年级学生研究英国某个文学家的造诣,英文论文写成后被评为A。没想到系主任改评为B,赫迪教授听说后非常生气,向学校领导要求辞职。学校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平息了争端,赫迪觉得得到尊重才打消了去意。
谈起暨大的“侨校”特色,王老也笑着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往事。现在暨大里面美丽的明湖,其实是暨大师生用手一点一点挖出来的。当时,由校领导亲自带头去劳动。学校里的不少侨生在家都是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当时有一个小故事,不少侨生尤其是女同学,都用一块手绢包着手握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干活。晚上回到宿舍,手绢就丢在角落里,也不清洗,几天下来就积累了厚厚一堆脏手绢。王老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动员国内的学生帮他们洗手绢,这样一来侨生们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渐渐有了改变。
王老说,暨大在广州的两次复办其实是很不一样的。1958年复办,政治空气还比较紧张,当时的校长陶铸很注意团结老师。每年两次,会举行“春秋二祭”,其实就是找个名义请客吃饭,请各个高校著名的教授、学者一起住上几天,请他们谈自己对政治、经济、教育的看法和观点。这项传统延续了一段时间。而“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二次复办,则是一种面貌一新的感觉,之前离散各地的老师都回来了,学校也重新回到教学和研究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