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发表于: 2004-03-31 00:00 点击:
 

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

曾志嵘  文民刚  周增桓

(第一军医大学,广东广州510515)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形态使医学院校教育的模式、目标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第一军医大学在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育  医学教育  课程体系

 

Constructing a new curriculum adaptive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Zeng Zhi-rong, Wen Ming-gang, Zhou Zeng-huan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economy driven b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has brought in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upon the educational modes and targets at medical colleges so that innovative education becomes primarily featured in modern medi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pushed reforms and practice in the framework, types and contents of curriculum, step by step forming a new type of curriculum adaptive to innovative education, which has proven to be of great effects in practice.

Key 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  med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作为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形态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医学院校教育的模式、目标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何构建医学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如何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目前各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我校多年以来,在构建创新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充分认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㈠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推广应用,社会和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如何搜集信息、选取信息、分析利用信息,将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所必须的本领之一。这也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变革。既要提高教育的效率,又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设备与工具,学会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2.由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和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新的内容要不断加进来,旧的东西又舍不得减掉,造成了课程学时的膨胀。

3.由于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的提出,各高校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纷纷加入或强化了外语教学、计算机教学、经济与管理基本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与膨胀。而这又与压缩课内学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的要求和趋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能通过课程设置的简单加减法来解决。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的一个共同的要求。

4.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高等教育那种专而深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等新的人才培养标准。新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对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等更深层的问题也必须逐渐解决。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教育观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㈡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求

1.过分专业化的课程结构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专业之内,难与其他专业发生联系,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过分强调了各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学生难以从不同学科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的角度而言,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的成熟、严谨和科学性,因此无法把处在学科前沿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内容包含进去,因而使学生总是置身于学科的前沿之外。

3.传统课程体系的单一化和僵硬化,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和自由度,不能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作出灵敏的反映和调整。按统一的规格进行人才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固守学科的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既浪费了学时,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没有必要或必要性不大的内容占据了过多的课时,造成了课时的膨胀和巨型课增多的现象,给课程组合的自我调整带来了难度,也加剧了总学时的膨胀。

5.授课形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只是被动的接受体,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难以真正理解、消化,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形式逻辑思维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构建新型创新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落脚点。我校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立足创新”的思路重新审视了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方面的调整,确定了核心课程,建立了一批平台课程和系列课程;设计和开设了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增设了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及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等。基本实现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㈠建立平台课程和系列课程

所谓的平台课程就是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课程结构,是针对某一学历层次、教学要求相同的一组课程而言。科学、合理地建立平台和系列课程,可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学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进课程的整合和融合,有利于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同时能减少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益。以我校具体情况看,我校有7个本科专业,对一个本科生来讲,不管是什么专业,其政治、军事和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为实现这一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就是平台课程(称之为平台课程是因为后续课程均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进行)。

在建立平台、系列课程时,我们打破了专业界限,跳出学科、专业的框框,从学员的能力、素质去全面审视课程的体系和结构,精心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了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减少了各专业课程总学时10%左右。目前已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一批平台课程和系列课程。其中数学、物理、计算机已正式出版了新型的平台课程教材。

㈡积极开设交叉课程和综合课程

交叉课程是两个以上学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型课程。这类课程在培养学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重点在基础与临床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已开设了《社会医学》、《医学数学模型》、《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免疫学》、《临床流行病学》等一批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综合化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我们从科学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出发,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建立和开设了一批综合课程。以突出科学本身的整体性,使学生形成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在加大理论研究力度的同时,我们总结经验大胆实践,开设了《机能实验学》、《临床医学导论》等综合性课程。

㈢建立系统的方法学课程

方法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在建立新型课程体系时加大了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统计学、现代科研方法(流行病学)、自然辩证法等方法学课程的改革力度,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能。通过不断完善方法学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取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得到系统的完整的培养。

㈣强化实践与能力型课程,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与能力型课程,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鼓励学员带着问题思考、学习、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把获取知识、活跃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已基本实现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建立了系列、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机能学实验改革);理论实践结合课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改革);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体系(校外实习、医院实习、工厂实习);基本能力考评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能力考核);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第二课堂、课外科研、暑期活动)。

㈤建立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

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的力度,规范选修课建设,建立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是创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完善学员知识结构,拓展学员知识面,增强学员的适应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系统的开设了人文科学、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增设了行为科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等重要的社会医学领域的课程;增设了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性选修课,为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空间。目前已开设5大类共107门选修课,其中人文素质类22门、自然科学类17门,计算机类8门,基础医学类26门、临床医学类33门。并与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了选修课的交流,初步尝试了跨校选课。

㈥加强人文系列课程的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状态是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的知识背景,良好的文化修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最能激励学习行为,充实的精神状态最能鼓励人们不断的克服困难,持续前进。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学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人文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加强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丰富人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开设了22门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开展了系列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长期设立的“院士讲座”和“名师讲堂”,邀请了大批校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学员学习经验交流”、“学员优秀论文交流”等学术活动充分活跃了学校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基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论文来源,我校创办了面向学生的学术刊物《医学生》杂志。

三、新型创新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

通过实施新的创新课程体系,我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仅2000、2001学年就有1600余人次积极主动地申请了课外科研,学校共立项了194项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学员撰写论文261篇,其中有47篇正式发表;五年来我校学员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统考,广东省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统考中居广东省高校前列;在全国17所高等医科院校临床课程联考,全军生化统考中位居前茅;毕业学员医师执照考试通过率100%。

 

参考文献

[1]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江苏高教.1999,(4):43-46

[2]张首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0,(3):70-72

[3]朱如珂.军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和趋势.中国军事教育.2000,(4):6-9

[4]杨浪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将高校建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交通高教.1999,(3):39-40

 

作者简介

曾志嵘,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教务处,1973年出生,男,汉族,广东五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质量控制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