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改革 > 正文
质量改革

对构建新型医学本科课程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发表于: 2004-04-01 00:00 点击:
 

对构建新型医学本科课程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曾志嵘1   李莉2  陈士良1  杜华1  段俊杰1

(第一军医大学/1.教务处2.南方医院皮肤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当前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增长的现实,改革者们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系统、高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就新型医学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学本科  课程体系  构建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目前各高校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对改革认识的统一既是新型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基本前提,也是内涵问题。广大教师和管理者头脑中的教育观念是他们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直接影响着现代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重组等改革,而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认为现代的创新教育观念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知识传承向知识创新转变,二是由专业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三是由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向综合发展能力转变,四是由以教为主向教学互动转变。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着重思考和探索了几类课程的定位和设置问题。

二、六类课程的定位和建设

㈠人文、理工基础课程的定位和设置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人文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状态是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的知识背景,良好的文化修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最能激励学习行为,充实的精神状态最能鼓励人们不断的克服困难,持续前进。著名的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学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人文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世纪的优秀医生除了在智能方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品格方面要有深厚的医德素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同时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流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积极的终身学习者。所以一个未来的卫生工作者,应该了解辩证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必须学习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际沟通等人文科学知识。

物理、数学等理工科知识对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个人成才和发展的能力基础和基本前提。数学、物理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新概念、新技术和方法以及新设备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各种数学模型的运用等等对医疗实践起着关键性的先导作用。理工类课程重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培养,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作用,对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文、理工基础是奠定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地基”,是个人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动力源泉。因此,要积极设立系统的人文、理工知识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基本素质和能力培训平台。

二、方法学、能力型课程模块的强化

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体现“突出素质、强化能力的特点”,使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锻炼。在知识爆炸和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世界有选择地获取和管理知识,是现代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方法学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时必须加大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统计学、现代科研方法(流行病学)、自然辩证法等方法学课程的改革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能。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方法学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取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得到系统的完整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系统化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鼓励学员带着问题思考、学习、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把获取知识、活跃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力争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建立系列、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机能学实验改革);理论实践结合课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改革);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体系(校外实习、医院实习、工厂实习);基本能力考评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能力考核);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第二课堂、课外科研、暑期活动)。

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验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中的剥离、实验课程的独立开设、实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实验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建立,一种学科支撑强劲、运行灵活高效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正在各医学院校逐步形成。

科学整合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注意实践经验与经典技术的融合、强调技术创新与素质培养的统一、推动实验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建立以三基为基础,三类实验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实验教学组织实施中需要认真强化三个层面的训练:一是实验学知识的系统传授,二是突出拓展思维的能力训练,三是强化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抓好三个转化:一是由简单重复向独立思考转化,二是由单纯验证向综合分析转化,三是由模仿操作向自主设计转化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既提高了实验教学工作的质量,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大力推进了学生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一体化。

四、选修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重视和规范选修课建设,建立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是创新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的力度,规范选修课建设,完善学员知识结构,拓展学员知识面,增强学员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系统的开设人文科学、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特别应增设行为科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等重要的社会医学领域的课程;增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性选修课,为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空间。

五、第二课堂和课外科研活动的普及

应该肯定和进一步推动第二课堂和课外科研活动发挥的作用。积极开设各种知识讲座,形成良好的知识氛围。设立各种兴趣小组,满足学员的业余爱好,鼓励学员的个性发展。尝试建立专门的学生课外科研基金,开设课外科研课程并设立相应的创新学分,坚持长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鼓励和支持学员参与科研工作。要求学员以课题运作的形式来开展课外科研,使学员了解查询文献、实验设计、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使学员能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科研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动手能力。

六、平台和系列课程的建设

平台课程就是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课程结构,是针对某一学历层次、教学要求相同的一组课程而言(如数学一、物理学一等)。以平台课程为基础,逐级分层深化和拓宽的一组课程既为系列课程(如化学一、化学二、化学三)。科学、合理地建立平台和系列课程,可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学生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进课程的整合和融合,有利于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同时能减少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效益。在建立平台、系列课程时,必须打破专业界限,跳出学科、专业的框框,从学生的能力、素质去全面审视课程的体系和结构,精心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早已从传授知识向传授能力转变,衡量的标准不再是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系统性、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可以把大学本科教育理解为“平台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平台,“平台”的结构和个性特征将决定不同的再学习能力和发展前景。新型医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紧紧围绕这个“平台”,突出创新教育,不断的进行优化、重组、更新,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江苏高教.1999,(4):43-46

[2]张首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0,(3):70-72

[3]李淳.谈人文科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素质教育.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1-92

[4]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02,(4)

[5]张双德,王育强.生物医学的数学化及医科数学教育的改革.工科数学.2002,(3):55-59

[6]李辉.医学院校物理教学改革探讨.医学教育.2001,(4):11-12

地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行政楼2楼    邮编:510515
版权所有: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常用连接:学校首页   |   招生网站   |   教学发展中心   |   本科审核评估   |   旧版教务处网站